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群众舞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现代的非遗,如何保留遗迹的自然状态和真实性而减少人造的成分,如何体现民间性而减少官方性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方向。此时群众舞蹈作为一
-
周武:学院担负助推传统工艺传承创新的使命 2020-06-01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术学院就曾多次筹办民间美术工艺创作研究班。可以说,在非遗传承人群的研培方面,中国美术学院有其历史传统,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今,中国美术学院是国家非遗研培计划的固定教学机构。中国美术学院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负责人、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由于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周武就非遗传承与研培计划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
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与中国声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论坛会议综述* 2020-06-01
针对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经验,201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山大学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论坛在广州举行。200多名来自不同地区的专家学者,从实践经验总结、非遗现代化转化和个案分析三个方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新机遇和新使命进行了探讨,展示了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发出了"中国声音"。
-
知识产权与非遗保护——文化扶贫视角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是我国文化扶贫工作的重要项目,也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然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开发和保护存在着过度商业化、部分非遗文化产品设计缺乏文化内涵等问题。虽然我国陆续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但它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需要不断调试,特别是面对如何有效解决文化保护与文化开发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问题。然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可以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性开发和系统性保护提供法律支持。纵观乡村非遗开发和保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以说都与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或者忽略了知识产权保障有关,因此重新审视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和落实我国新阶段乡村文化扶贫工作的各项举措。
-
基于“非遗+”动漫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探索 2020-06-01
以动漫作品为载体运用非物质文化的题材创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结合广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状况,选用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为主要的创作题材进行动漫创作,探索如何运用动漫技术建立健全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提炼出"非遗+"动漫的可推广、可复制的创作机制,构建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创作的制作队伍,勾画完善具有广州特色、风格的非遗动漫设计作品,促进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中国非遗保护公开的“武林秘籍”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读后感 2020-06-01
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风生水起,风起云涌,如火如荼,高歌猛进,这与王文章先生的极力倡导和大力推动分不开。王文章先生曾担任文化部分管非遗保护的副部长,并长期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我们经常在重要媒介上读到王文章先生的文章,或者在全国“两会”上见到记者对他的访谈,或者在全国性会议、论坛上听到他的讲话。每每读到、见到、听到,总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受。他的非遗保护理念与观点,有些已成为我国非遗保护的准则与原则,成为全国非遗保护的圭臬;有些体现在省级非遗保护顶层设计相关文件中,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中的“非遗+博物馆”模式 2020-06-01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热情高涨,“非遗”的保护模式多样。随着博物馆功能的延伸与拓展,“非遗+博物馆”模式取得了较大发展。非遗博物馆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其设计思路,建设规划等都围绕非遗的“活态”保护而展开。非遗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展示“非遗”所蕴含的内在文化精神,在实践中落实“非遗”的“活态性”,加强非遗传承人与社会大众的联系?这些都是非遗博物馆建设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专题·非遗保护管理的广东经验:精细管理 2020-06-01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专题·非遗保护管理的广东经验:精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