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高校非遗课程如何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不够完善,不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立法保护。本文简单分析非物质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并就高等教育课程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加以探讨。

  • 贵州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结构及文旅关系分析 2020-06-01

    民族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文章在应用GIS空间技术分析贵州省国家级民族非遗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展开基于点(高铁站点、5A景区、部分4A景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线(主要高速公路)的GIS缓冲区分析,通过分析特定空间分布结构下旅游发展对民族非遗传承、发展所形成的文旅关系,从而为民族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及其在旅游发展规划中提供决策参考。

  • “非遗”保护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论析* 2020-06-01

    在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及其保护传承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使我们对"非遗"有了新层面的认识;同时,"非遗"的生成发展也印证着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可帮助我们在理论与现实的不断往返中,去找寻那条前景广阔的"非遗"保护之路。

  • 非遗保护不是临终关怀 2020-06-01

    德国红点奖至尊设计奖、意大利A'design奖、英国100%设计展最美作品、多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百花杯”金奖、首位获邀以个展登陆米兰三年展的中国设计师……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个“核心圈”,马聪算是后来居上的“入侵者”,但他致力于用更新鲜的创意与创新,将东方审美带入世界文化高地的舞台中央.非遗——非遗不可吗?从不认同“非遗老了”的马聪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强调,保护不等于“临终关怀”,转化更不该捧着金饭碗要饭,唯有创新才能给历史以未来

  • 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 2020-06-01

    2016年,《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业务指南》新增“在国家层面保护非遗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从“包容性社会发展”“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四个方面将非遗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鼓励各国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制定非遗保护政策和措施。从非遗国家级名录项目评审标准、名录代表性、保护实践方面看,我国非遗保护还未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起来。为此,开展相关研究,修订国家级非遗名录评审标准,增强非遗名录在可持续发展主题方面的代表性,调整非遗保护实践,才能推动我国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 当代语境下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 ——以昆明官渡古镇为研究对象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古镇的一张名片,随着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囊括到旅游产业中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如何在新的语境下,始终保持非遗的在场,成为政府、学者与民众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昆明官渡古镇从区域地理位置出发,因地制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契合非遗本身的发展之路,即文化空间构建、家园遗产重塑和发展遗产旅游三条实践路径。文化空间的构建保障了古镇非遗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家园遗产重塑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遗产旅游的发展可以对古镇非遗进行有力宣传,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积累资金,这三条具体路径为其他区域的古镇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 活态遗产的过程性保护——以代表作名录中饮食类非遗项目的保护措施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在当代的延续,因社区、群体和个人的共同实践而具有其活态性。这种活态性决定了非遗保护必须具备过程性的特点。基于此,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实现了范式转换,其中对"保护"(safeguarding)的定义即是一个包含九个环节的工作框架。为了理解这一框架下的非遗保护工作,文章选取代表作名录中饮食制备类的非遗项目的申报书,通过分析其中列举的保护措施,说明以"社区参与"为原则的过程性保护对于活态遗产存续力的重要性。

  • “生活化”:朝鲜族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遗是体现各少数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少数民族非遗备受瞩目,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明显。但在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普遍面临生存环境萎缩、传承人青黄不接等结构性困境,而且在所谓的生产性保护中也出现了一些传承主体被边缘化、片面迎合市场需要、非遗的本真性被破坏等不良现象。如何让那些优秀的非遗在新的时代环境和土壤里找到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我国文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