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创意产品开发传承与推广研究* 2020-06-01
本文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传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对其进行有效的活态化研究,用数字化创新设计为其生存发展提供驱动力,提出了在数字化时代文旅融合视野下非遗发展的具体策略,以文旅结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传播与传承,并以嵩山木板年画为例,打造适合河南本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小镇。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传统体育与游戏的全球实践及启示 2020-06-01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传统体育与游戏方面的实践经验及其启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传统体育与游戏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构成,认为其具有文化、社会和体育的多元价值;在全球主要实施的保护工作包括通过引导与协商形成多边共识,通过列入"非遗"名录形成国际规范与影响力,利用"新媒体"强化保护与推广以及举办赛会、融入教育等。对我国的启示:积极参与全球文化治理,推动优秀项目进"非遗",通过"多维度"保护和强化族群记忆等。
-
非遗资源产权确认与交易的立法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定族群世代创造并传承的文化资源,其“活态性”特征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融入新的文化理念、精神内涵。非遗资源的产权确认与产权交易,离不开非遗资源的创新创造,离不开创意成果的市场转换。当下,有必要依循非遗资源“公权”与“私权”并存的法律属性,结合非遗资源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尊重非遗、保证非遗传承“原真性”的基础上,以公法和私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立法内容,关注核心技艺与核心意蕴的产权确认、产权授权和交易监管,确定产权交易的基本原则,以保护与发展并存的理念,展现非遗的文化价值与资源效益,守护私权权益。
-
口述史视角下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研究 2020-06-01
以口述史的视角,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访谈,总结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效与不足,探讨其保护路径。提出加强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史料挖掘、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推进改革创新、完善市场开发、加强宣传教育、促进推广普及、强化法律保障的武术非遗保护路径。
-
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模式——基于文化生态空间保护的视角 2020-06-01
文化生态空间是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特定环境空间,加强对文化生态空间的保护,是实现特色村寨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重点。文章运用文化生态理论、生态学理论及场域理论对基于文化生态空间保护的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遗活态传承模式开展探讨,并提出模式具体实施的对策建议:建立文化生态空间信息系统、确立文化生态安全识别标准、完善文化生态保护动力系统、构建文化生态保护监管机制。
-
论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 ——以“安顺地戏案”为例 2020-06-01
我国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大量的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一定的天然缺陷,这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不同程度的不法侵害。拿起法律武器走诉讼的道路是应对侵害的主要手段,而诉讼过程中又面临各种问题,只有了解并把握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保护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论文通过非遗第一案"安顺地戏案",分析诉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寻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
“一带一路”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创新研究 2020-06-01
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契机,依循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结合非遗自身特点,创新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拓展非遗生产性保护视野,更新非遗生产性保护手段,是当下非遗保护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赋予了非遗保护更重要的历史责任。
-
民俗类非遗在当代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民俗是植根于民间沃土的活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众多类别中,民俗属于基础文化,保护传承好民俗文化是进行其他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和前提。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民俗不断变异、演化和发展,且生生不息。如何使民俗类非遗在当代更好地保护传承,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从科学辨析民俗事象,树立正确的民俗文化观;遵循民俗文化的演化规律,在保护中传承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复兴民俗文化;盘活民俗资源,发展有特色的民俗旅游四个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地深入探讨了民俗类非遗在当代的保护传承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