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文化圈理论视角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基于对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的考察 2020-06-01

    以文化圈理论为逻辑起点,在对丝绸之路甘肃段文化圈类型梳理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甘肃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分类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非遗名录中“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民俗”4大类中的部分项目内容;根据已有的相关文献,结合该区域沿线历史、文化、地域等特征,将其分为12个类别.并提出了编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设立专门的体育非遗保护职能管理机构、创新沿线体育非遗要素的生产性活态保护思路、建立体育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保护的多元途径.

  • 市场为王: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黄梅调电影生态衍变与启示 2020-06-0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黄梅调电影对黄梅戏的产业化开发是非遗资源市场化运用的较早尝试,它具有除市场外其他介入元素较少和市场发展形态较为成熟等特点,是研究文化市场和非遗产业生态关联的极佳范本。"市场"对香港黄梅调电影的内外部生态及互动均产生重要影响,其繁荣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顺应市场与媒介变化;遵循市场规律能有效激活非遗文化产业的内外部生态系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加深市场介入程度。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文学的思考 ——读刘守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 2020-06-01

    刘守华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一书中认为,我们对于"非遗"应该采用区分形态、灵活对待的策略;重点在保护文化生态上,文化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树立一种活态保护、以人为本的思想,只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顺利健康发展。刘守华对于做学术一直有一种崇实的品格,60余年来一直从事着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颇丰,对于具体的问题也从来是孜孜以求,这种学风是值得推崇的。

  • “十三五”期间永康非遗保护完美收官,成效显著 2020-06-01

    一根扁担宽又长,永康阿啰走四方;五金工匠手艺好,府府县县不离康。这是非遗项目永康鼓词《永康啰》的一段唱词,其弘扬了浙江永康传统文化,诠释了"百年锤炼·臻于完善"的永康工匠精神,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永康鼓词的艺术魅力和永康方言的风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留存的特殊记忆,永康鼓词、九狮图、十八蝴蝶、永康锡雕、方岩庙会、醒感戏、婺剧、金华火腿等非遗保护项目,不仅赋予了永康更多的文化内涵,更进一步树立了城市品牌,提升了城市凝聚力,助力城市新发展。

  • 打破馆际壁垒 促进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联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让"非遗"活起来单靠一个机构很难实现,需要多个机构联动保护,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本文从"三馆"在保护"非遗"中的作用、"三馆"联动保护"非遗"的实现路径两个方面,讨论打破馆际壁垒,促进"三馆"联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开发策略分析 2020-06-01

    通过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归纳非遗相关文创产品开发现状,分析后续产品开发的潜在创新突破点,对开发策略进行整合。在遵循"合理利用、科学开发、传承发展"总体方针的前提下,以当前产品开发流程中存在的切实问题为切入点,以文创产品设计的顺应性、文化要素的植入方式、产品宣传与销售渠道的拓展建设等方面为研究重点,旨在借助现代设计方法论达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以系统化、产业化的视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以抽象的、符号化的形式进行当代表达,依托文化经济与旅游经济,形成一套值得参考借鉴的文创产品开发模式。

  • 浅谈宿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对我县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非遗普查尤其重要,我县已开展三次非物资文化遗产普查,对非遗名录的传承和保护刻不容缓,我县非物资文化遗产已成功申报国家级名录一项,省级名录七项,县级名录51项。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7人,市级传承人8人,县级传承人212人。

  • 左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模式研究* 2020-06-01

    本文以广西左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沿革、嬗变轨迹为基本线索,借助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重大契机,借鉴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引入文化生态学理论体系,运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结合文献的基本方法,对左江流域非遗保护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准确把握非遗保护的内生要素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上,从非遗的文化生态特征出发,提出"挖掘—研究—保存—展示—利用"的文化生态保护模式与长效机制,构建生态、经济、政府、社会、市场、居民等参与主体多元化的非遗文化生态保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