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民俗与法理该如何平衡 2020-06-01

    在赵州桥所在地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民俗“五道古火会”已经流传2000多年了。除了极富观赏性外,五道古火会还起到凝聚乡邻人心、保护传承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作用。2011年,五道古火会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古火会“会头”,近20年来,杨风申每年都会制作200个左右“梨花瓶”等烟花成品进行表演。没想到,古老的非遗技艺会酿出一记“炸弹”。

  • 文化部原副部长周和平等领导、专家调研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近日,文化部原副部长周和平,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常务副主任张庆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会长兼秘书长张雅芳,浙江省文化厅原厅长、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杨建新等领导、专家在新昌县县长李宁,副县长杨哲文等陪同下调研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 人参文化内涵的开山、开秤与开锅 2020-06-01

    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吉林省抚松县申报的长白山采参习俗入选,是当时白山市唯一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采参习俗,实际就是放山习俗,放山习俗是放山人祖祖辈辈在放山劳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山规民俗,以约束放山人的行为,更好地将放山劳动传承下去。所谓放山,即人们上山搜寻采挖野山参劳动的简称。采参习俗是人参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开山活动、开秤活动以及祭拜山神老把头活动等等,均

  • 关于桂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思考 2020-06-01

    本文通过梳理桂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及其保护现状,提出对桂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档案式保护的路径,建立非遗档案,并将文献数据加工存储构建数字化资源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进行桂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 《回归生活——非遗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岀版 2020-06-01

    《回归生活——非遗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作者陈勤建教授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主要学者之一,在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不同阶段都提出了许多富有独特见解的观点。本书精选了陈勤建教授十多年来发表于各类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代表性论文。

  • 百年旗袍展亮相巴黎 2020-06-01

    2018年2月8日晚,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上海瀚艺服饰有限公司、上海星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一带一路”大型中国非遗服饰精品展——“百年海派旗袍展”开幕式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隆重举行。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红拳四川保护推广交流中心”揭牌仪式举行 2020-06-01

    3月11日上午11时,在四川成都召开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红拳四川保护推广交流中心”揭牌仪式,国家级非遗红拳项目责任保护单位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与四川峨眉赵门武术研究会正式签订了共同保护推广国家级非遗红拳合作框架协议。参加当天揭牌仪式的有

  • 生态博物馆理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为例 2020-06-01

    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成立于2004年底,是广西民族博物馆第一批试点建设的民族生态博物馆.建馆十余年来,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在非遗文化保护上建功卓著,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指引了新方向.本文就将从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出发,介绍生态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当下所处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