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姜慧: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 2020-06-01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曾这样说。虽然历史斗转星移,但无论是秦砖汉瓦、唐诗宋词,还是甲骨竹简、民居壁画,文化遗产作为先人智慧的结晶,见证了中华文化历史,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蕴藏着民族精神基因。根深方能叶茂,源远造就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齐鲁文化的‘根’与‘魂’,它们告诉人们齐鲁文化来时的方向,也必将照亮未来的去路。”山东省文化厅非遗
-
破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难题——基于富阳竹纸技艺"四体三维协同机制"的探索及启示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受到包括中央、地方、社会、学界等在内的全面关注,其中生产性保护是非遗保护中的一种重要模式.本文选择首批入选国家级非遗,属于生产性保护典型案例的富阳竹纸技艺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富阳竹纸长达十年的生产性保护探索历程,归纳了富阳竹纸技艺近年来所形成的在生产性保护领域的有益做法,总结出富阳做法内在的机理,并将其做法提炼为"四体三维协同机制",以此为破解非遗生产性保护难题提供实质帮助.
-
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古城镇开发策略研究 2020-06-01
我国的古城镇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同时众多珍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也被保存下来,古城镇是中华民族先辈们精神家园最直接的物证,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古城镇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护先辈们遗留下的文化遗产。本文主要是就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古城镇开发策略进行研究与探讨。
-
宁夏民间剪纸生产性保护研究 2020-06-01
宁夏剪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尽管非遗保护部门在政策上、资金上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通过多种方式举办了多次以剪纸为主的展览和培训班,有些地方始终难以挽回面临濒危状态,但是现代化的进程促使民间普通剪纸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仅仅通过抢救性保护方式,宁夏民间剪纸只是在不断完善记录和保存,使这项技艺不会流失和灭亡,但是在传承和发展上始终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本文通过对分析宁夏民间剪纸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宁夏民间剪纸进行生产性保护的措施,论述宁夏民间剪纸从抢救性保护转向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意义。
-
完善保护 薪火相传 2020-06-01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古国历来重视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书画、雕刻、戏曲、舞蹈等无一不展示出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壮阔历史,正是它们在告诉世人,有些技艺,有些人,有些美好的品德,有些家国情怀,不能忘记。近年来,“非遗”作为一个概念在我国已经家喻户晓,并且随着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展开的保护实践及其空前的影响不断深入人心。而在十多年前的中国,人们刚听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时,往往都说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遗产。
-
选择中药材种植苗应谨防上当 2021-08-26
选择中药材种植苗应谨防上当
-
用创新思维探索非遗文化传承之路 ——对话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郑晓丽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之瑰宝,将其发扬光大,需要群策群力,更需要创新,应时而变以开放共享的心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之道。一言以蔽之,承载着匠人匠心之情的非遗文化,彰显着巧夺天工之技的非遗项目,亟需在时代的版图上,找到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完美契合点。郑晓丽主任和她的同事们正在做着这样的事情。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区域文化软实力建设 ——以国家非遗“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以2006年首批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的“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为例,挖掘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独特的文化价值,分析当前非遗保护和社会利用工作的成果和局限,由此提出了提升辽西区域文化软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具体对策。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具有融合蒙汉民族文化和粘连历史地理文明的文化价值。当前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出版了十二卷本《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社会利用工作存在较大空白,亟待填补。非遗保护是坚实基础,社会利用是灵魂生命。两方面相互依存,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