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非遗进校园实践研究 ——以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 2020-06-01
为有效开展整体性保护工作,做到见物见人见生活,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推进整体性保护过程中狠抓非遗进校园传承工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和弘扬.
-
基于口述史实践下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记忆”,在很多领域(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由传承人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代代传递延续。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最重要的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非遗传承人群体中的每个人几乎都熟悉本行业的历史沿革及传统技艺是最适合做口述史的对象。保定市作为河北省非遗大市,把口述史理论与实践方法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领域,尤其是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口述记录是非常适当和必要的。通过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资料的发掘整理,使之成为在数字媒体时代推陈出新的基础平台以达到保护或者传播非遗文化的目的。
-
如何把握“小城匠心”,打造郯城非遗文化 2020-06-01
针对当前非遗保护为热点的社会趋势,并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展开的调查研究。此次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当地的文化市场。通过进行手工制作,结合书面和亲身实践,切实体验非遗的内在力量,感受精神冲击。深入挖掘非遗保护重建改造工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将新鲜的时代“血液”融入非遗文化之中,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以此实现非遗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反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连带式效应。打造非遗文化的“活态”继承和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振兴,最后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
-
“非遗”语境下乡村民间信仰文化保护与重塑 ——基于福建南平樟湖的田野调查 2020-06-01
非遗语境下,乡村民间信仰文化趋向于作为民俗特色和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重塑,总体呈现多元繁荣的态势。以福建南平樟湖为例,目前多种信仰崇拜作为民间信仰项目被列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非遗"也放大了现代性对乡村民间信仰文化的冲击,如锐化了樟湖民间信仰信众代际断裂、信仰竞争力减弱、主动参与热情降低、参与需求多样化和文化软治理能力下降等问题。需要从处理好传承传统与学习先进的关系入手,站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立场,站在历史客观的角度与民众的身边,重塑"非遗"语境下的民间信仰文化,使其成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公共文化。
-
浅析“非遗”视域下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以永州纸马为例 2020-06-01
我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随着全社会掀起“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热潮,人们对民间美术的认识不断深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传承与保护民间美术是一项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该文以永州纸马为例,从当下民间美术的生存状态及问题入手,探讨民间美术活态传承和保护的方法与策略。
-
阜阳地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承——以安徽省界首地区"界首彩陶"为研究个案 2020-06-01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形式多为言语或行动传授.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依靠数字信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末开启"世界的记忆"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项目的设立标志着非遗保护数字化进程正式开启.在非遗保护数字化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大量工作者深入民间,扎根田野,通过加工、整理与研究,让许多濒临消失的文化借助先进的信息科技得以传承.
-
融媒体时代非遗川北皮影戏保护策略研究 2020-06-01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对非遗的传承也产生影响。川北皮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它的传承和发展也在融媒体时代下发生了改变。它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对它的保护也迫在眉睫,如何利用融媒体冲破屏障是发展川北皮影戏的一个关键点。本文就融媒体的基础理论、川北皮影戏的发展现状、融媒体对川北皮影戏的影响、融媒体时代下川北皮影戏的保护策略这四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
县级文化馆如何做好非遗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传承价值,而文化馆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文化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优势出发,分析了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的现状,并提出了几点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