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非遗资源整合及保护机制* 2020-06-01

    数字化时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数字人文为近年来各研究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从数字人文的角度,探讨数字人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的匹配性,借助数字人文的技术工具,将文本挖掘方法、GIS技术、VR/AR/MR、可视化技术等应用到非遗资源的揭示与展示、整合及保护过程,探索非遗资源整合及保护机制,以构建基于数字人文技术的非遗保护体系。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三感”“四到”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高要区古为百越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非遗保护工作者必须要有强烈的使命感、紧迫感与自豪感,要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竭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剪纸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2020-06-01

    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剪纸艺术源于生活,根植在东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制作手法上表现出粗犷奔放、自然淳朴的民俗性特点,但是当前满族剪纸艺术面临口传身授传承方式逐步削弱的局面。本文主要就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满族剪纸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实现非遗文化满族剪纸艺术的长久发展。

  • 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 ——以东莞非遗保护工作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而非遗传承人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延续中华文明命脉、传承历史经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此,对非遗传承人加强保护势在必行.这几年,虽然我国已经接连出台非遗传承人保护与传承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影响非遗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完善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必须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加强教育引导,确保非遗传承人可以传承文化精髓,促进文化的长远发展.

  • 吉林艺术学院非遗传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实践路径 2020-06-01

    自2017年承办国家文化部、教育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两年来,吉林艺术学院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工作方针指引下,努力实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深入挖掘吉林省丰富的非遗文化基础,促进形成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非遗产品和品牌。在工作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吉林艺术学院特色的非遗传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实践路径。

  • 湖北省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宣传“非遗”的浪潮,并受到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是我们无形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受到了许多的威胁,越来越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面临消失的危险。本论文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为研究对象,根据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继承和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艺术传承的代表,在生生不息的文化艺术中经久相传,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非遗的传承土壤迅速流失,它的根基在发生着动摇.本文旨在多方位深层次创新其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模式,对于非遗的保护传承的困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分析 2020-06-01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让文旅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文旅产业所占经济比重也在逐年加大。目前,文旅融合背景已经形成,各地都纷纷开展文旅产业及相关文化活动,一方面拉动经济,一方面开展非遗保护,让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既能够产生不俗的经济效益,又能够积极地传承。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中的瑰宝,融入知识、礼仪、民俗生活方方面面中,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更加丰富且日久弥新,需要在未来更好的继承、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