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保护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执法机制存在的问题 2020-06-01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步,加剧了文化竞争的激烈,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和影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很多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正在逐渐消亡,甚至濒临灭亡的危险。像刺绣、中医药、针灸、雕刻和陶瓷烧制技艺等不同艺术形式的非遗的生存进步和保障机制都面临着诸多困难。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后,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非遗保障的执法机制,增强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障。

  • 阜南嗨子戏发展现状调查及保护策略探析 2020-06-01

    本项目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省阜南“嗨子戏”为研究对象,分析“嗨子戏”的发展现状与濒临失传的具体原因,探讨“嗨子戏”在新时期的发展出路,充分挖掘戏曲类非遗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当地人民对戏曲类非遗的认知认同,实现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繁荣发展。

  • 杭嘉湖桑蚕丝织传统技艺数字保护与管理平台创新研究* 2020-06-01

    基于目前信息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保护、传播、管理与传承上面临的挑战,文章以杭嘉湖桑蚕丝织传统技艺为研究主体,通过对杭嘉湖桑蚕丝织传统技艺的田野调研,获取桑蚕丝织织造"形、艺、技"的相关资料,然后从数字化传统技艺、实景活态展示、数字水印技术三方面探索数字化保护与应用方案,最后,从蚕乡遗风、制丝技艺、丝织奇葩和保护传承四个部分探索杭嘉湖桑蚕丝织织造技艺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探索非遗项目桑蚕丝织传统技艺数字保护、管理与传承的可行性之路。

  •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但是,受社会文化环境变迁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严峻挑战,面临非遗财政经费支持不足、专职人员缺乏、传承人面临后继无人的断代困境等问题,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因此,要加快从政府组织引导,完善传承机制,加大基地建设、经费投入、人才培育以及宣传推广力度,完善市场运作等方面采取措施,保护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浅论非遗“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区别 2020-06-0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来,政府对文化工作的关注度不断加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文化建设理念,让文化事业迎来了春天。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延续至今,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焕发出了新的光彩。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利益得失,逐渐混淆了非遗"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的概念。通过对二者区别的阐述,明晰了非遗的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促进非遗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 关于东莞非遗茶山绸衣灯公的现代传承与发展探索 2020-06-01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成为了世界性话题.中国政府意识到现代化进程中抢救与保护民间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方门面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东莞作为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同时又是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东莞市政府对本土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十分重视.2007年东莞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掘抢救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本土非遗项目,其中茶山绸衣灯公是东莞历史悠久的岭南特色的非遗项目之一.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拥有着古老文化的多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姿,种类异彩纷呈.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追溯到原始的文化创造,如原始乐舞的表演、口头歌谣、工艺技能等,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由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中国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价值、情感因素和文化意识,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状况、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虽然我国的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博大精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要总结经验、结合国情,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途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以广东安铺锣鼓为例 2020-06-01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广东作为我国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十分重视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广东各级政府在过去几年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深入挖掘广东省地方性的非遗项目。本文阐述了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