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非遗美学:传承、创意与互享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保护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所谓“非物质”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当传统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中衍生出“非遗”,关于文化遗产的认识已经产生了质的变化:文化遗产不再仅仅是以实物确认、以商品价值计量的物质财富。
-
传承点亮浙江非遗之美 2020-06-01
在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蝉联“四连冠”,共有217项“国遗”项目入列,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作为全国非遗保护综合试点省,浙江的许多实践与探索都走在全国前列。在新起点上,浙江进一步提出,以“四大体系”为抓手、“五化建设”为方向、“七大工程”为载体,切实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全面构筑非遗科学保护新格局
-
非遗保护任重道远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自2005年启动,由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导推动,市、区两级非遗保护中心具体落实保护措施,专业力量提供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上海的非遗保护工作重在创机制、聚众力、建平台,通过多年的工作,摸索出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保护举措和创新方法。
-
再议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对新时期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思考 2020-06-01
加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成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重要板块。而我们对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努力亦非一朝一夕。从有识之士的呐喊,到系统性学术研究和梳理,再到政策的扶持与平台的搭建,这一路走来并非没有弯路、绕路,也因非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散性、零碎性和多元性,因此我们在构建保护工作的时候需要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然后再去针对性解决问题。如今我们亟需将非遗保护工作导向“有的放矢”的轨道。
-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 2020-06-01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和值得珍惜的文化财富,其中彰显民族智慧与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这种世代相传和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遗产,很多已经随着时代发展而濒临灭亡了,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走在消亡的征程中。这种宝贵的活态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需要国人进一步采用新技术、新思路和新策略加以保护和传承的。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利用信息技术无可取代的优势加强"非遗"的保护,只是这种数字化保护工作还依然停留在探索阶段。很多"非遗"如同珍稀动物保护一样,如果不加保护很快就会消亡,因此,开展数字化保护工作已不
-
一场非遗的盛宴 2020-06-01
坐下来聊一聊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12月2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州市人民政府承办,潍坊市文化馆、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协办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现场经验交流活动在青州市举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化馆、省非遗保护中心有关人员,潍坊市、青州市有关领导,各市文化和旅游局分管领导及非遗科(处)长,全省各文化生态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的分管领导及文化和旅游局负责同志,以及潍坊市各县市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分管领导及非遗工作者等参加会议。
-
携手影像技术推进人文发展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非遗项目进行记录与保存,属于十分重要的保护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指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其中所谓“立档”
-
文化馆如何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以鄂温克旗非物质文化保护状况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背景下,要想实现文化综合性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要做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文化馆作为基层非遗工作的直接保护单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工作包括针对当地少数民族以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普查、搜集、整理及申报项目等保护工作.现阶段,基层文化馆如何更加有效发挥其自身作用并且全面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是目前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笔者作为长期工作在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对于工作30年的鄂温克旗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情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有着以下分析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