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濮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文化传承、区域经济、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有促进作用。基于此,结合濮阳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展开研究,重视传承空间、文化认同水平提升等策略的应用,对濮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传承、可持续化发展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
浅议福州三坊七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 2020-06-01
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福州三坊七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福建省重要的文化遗产,汇聚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在修复历史建筑等物质遗产的同时,如何修复、保护活态传承在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这是一个实践性强、现实意义突出的课题。它对于探寻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文旅融合,打造福州城市文化名片,建构城市文化个性等各方面的原则方法具有建设性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东湖醋园为例 2020-06-01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为"非遗")"生产性保护"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在这一概念的核心与原则等方面已经逐步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以何种路径实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还有较大的讨论空间。作者对山西省国家级非遗项目"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考察,发现工业旅游对传统技艺型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具有很大的作用。论文首先对山西老陈醋东湖醋园工业旅游的实践进行了细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工业旅游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关键要素,最后对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生产性保护的三大核心原则作了进一步的反思。
-
社区参与靖州苗族芦笙舞保护与旅游开发探析 2020-06-01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其相关文件中,社区参与理念是贯穿于其中的一项基本精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应树立以社区参与为前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理念,加强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多元化、多样化的社区参与方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湖南靖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芦笙舞为例,通过探讨靖州苗族芦笙舞传承人、村委会、社区居民和当地学校等参与方在苗族芦笙舞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归纳出可供参考的有益经验。
-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实践研究——以沙湾古镇为例 2020-06-01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播迎来了新的契机。沙湾古镇是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时也是广府文化保护的重点区域,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等理念,对促进番禺区和广州市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非遗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2020-06-01
纪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纪录片称为"非遗类纪录片",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性,但却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空操作性上不强,导致无法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的内容,这就要求非遗类纪录片导演从非遗项目本身做深入研究.当下,仍有大量故事性不强,矛盾性不高的非遗类纪录片出现在大众视野,但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等系列纪录片播出以后,不少导演意识到纪录片叙事策略运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研究非遗类纪录片的叙事,本文首先对非遗类纪录片的基本概念做界定概括,再结合案例对其叙事策略上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以非遗类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2》为案例分析其叙事内容、影像语言,总结成功之处并提出建议.
-
基层文化馆在保护传承当地非遗的功能作用研究 2020-06-01
在我国国家发展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生活方式演变的主要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中根本上继承下来的。基层文化馆最大限度地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馆工作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务进行的具体执行者。本文考察了基层文化馆在保护地方"非遗"遗产中的作用和功能,意识到文化馆存在的合理性及必要性,指出文化馆在保护非遗方面的优势及措施,让大众更深刻地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让优秀的文化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得到共享和利用。
-
发挥PPP模式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2020-06-01
长期以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政府主导的保护与传承模式。PPP模式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选择,这种模式将社会资本引入非遗保护与传承中,能够实现包括政府在内的多主体对非遗的多元化、协同化保护,有利于非遗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