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 条数据
-
非遗活态传承,提高公众认识——以扎染体验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土壤之中,是民族文化复兴,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基础;然而现代化、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些民族民间文化由于失去原来的生长环境,正在面临萎缩和走向衰亡的困境;时尚的、新奇的文化形态往往能够迅速被现代人所捕捉.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非遗文化往往被认为是传统的、落后的文化而存在.这种现象值得忧虑,但也值得作为.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人工智能、VR技术、直播技术以及5G时代的来临,我们如何从当下社会语境中找到更适合非遗传播和弘扬的手段?本文试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入手,以扎染体验为例,探讨如何以活态传承形式传承传播非遗文化,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以此为非遗的宣传与弘扬理论工作尽绵薄之力.
-
非遗公众活动:强化博物馆非遗传播效应的思考 ——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个案分析 2020-06-01
2007年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将博物馆工作对象外延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指出博物馆要成为保护、研究、传播、展示非遗的积极力量。南京博物院2017年度重点工作项目“非遗馆技艺类展示及民俗类展演”尝试以讲座+体验的模式,共策划举办“巧手匠心”手工技艺制作体验、“餐饮大师进南博”、“茶道寄语”茶文化、“百里异俗”民俗体验、配合节日及深度体验课程等六大专题的特色非遗公众活动220场。这些活动强调目标公众的设定、对非遗项目进馆可操作性的筛选、非遗项目内容的真实性及最终效果评估体系建立等。这些活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充分尊重非遗传承人的情感认知及劳动,正确地把握非遗传承人、策划者、专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一线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及有效纳入志愿者,是强化非遗公众活动博物馆传播效应的关键所在。而少数类别的实践成功经验可以辐射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类别,这对其在博物馆中的发展有裨益,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教育添砖加瓦。
-
用非遗的眼睛视析当代群众文艺创作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于人们精神观念的发展,对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优秀的历史精华,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群文活动中,促进了当代群众文艺创作的发展,群众文艺创作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良好的传承与保护作用.因此本文将从非遗的角度来探讨当代群众文艺创作,首先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群众文艺创作具有的重要意义,然后提出以公众需求、创新发展、作品性质为导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到当代群众文艺创作中去.
-
基于公众感知的芜湖铁画非遗旅游保护与开发途径研究 2020-06-01
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芜湖铁画保护与传承具有长远意义。本文从公众感知视角,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的保护及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得出芜湖铁画非遗旅游产品保护与开发的结构和模式。
-
我国“非遗扶贫”项目模式及路径探析 2020-06-01
我国的扶贫事业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中国扶贫的方式也得到了国际组织和国内学术界肯定,但贫困这一顽疾并未根治。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新机遇与新挑战的不断涌现要求扶贫思路与模式的战略性创新。与此同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并且与扶贫事业实现了有机结合,在精准扶贫阶段,"非遗扶贫"项目的出现,不仅使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老少边穷"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开拓了我国扶贫事业的新路径,通过对典型的"非遗扶贫"项目进行分析,探究其主要模式与路径。
-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型传播策略——以扬州、南京、徐州、苏州为例 2020-06-01
自2001年中国昆曲艺术入选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迄今为止国家已经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省政府于2006年9月公布《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但是很多普通百姓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足,本文通过实地采访和微信平台推送相关非遗信息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
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的对策 2020-06-01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社会背景之下,新媒体技术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有效地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而以微信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更是有着相当数量的使用群体,以用户数量为依托的微信公众号兼有传播迅速的特点,将会展现出文化传播中特有的优势。政府机构要认识到微信公众号的优势和作用日益凸显,要着力打造官方公众号,并进行专门维护更新,也要注意增强互动性。拓展公众号的用户覆盖面、开展报名参加非遗体验等活动和重视公众号内容建设,从增加推送文章质量和数量等方面入手,努力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微信公众号的影响面。
-
非遗公众活动:强化博物馆非遗传播效应的思考——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个案分析 2020-06-01
2007年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将博物馆的工作对象外延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指出博物馆要成为保护、研究、传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力量。因此博物馆有责任和义务利用博物馆平台优势探索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学方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中提到:"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