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 条数据
-
扩大非遗朋友圈构建命运共同体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将于11月召开 2020-06-01
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将于11月上旬在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召开,会期三天,主要内容包括主旨大会、主题论坛、展示展销、非遗体验、服饰大秀、联盟签约,以及"首创杯"2018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评选、"首创杯"第二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指定文创纪念
-
机遇、困局与出路:2003年《公约》框架下的非遗传承* 2020-06-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相关国际文书中强调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非遗保护实践中,社区却遭遇如何参与的困局。在《公约》框架下"遗产化"的过程中,非遗传承获得了新的机遇,但同样也遭遇了新的问题。《公约》理想与社区、群体、个人的认知之间存在鸿沟,需要有恰当的桥梁,而知识分子可以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调动非遗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文化中介工作如何与国家行动区别,真正发挥社区、群体、个人在非遗传承中的主体性,可以借鉴"遗产共同体"模式,进一步完善《公约》的非遗保护范式。
-
构建“非遗”传承共同体的策略探析 ——以江苏常州市为例 2020-06-01
在我国政府的主导下,行业、组织、学校、社区和个人多方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非遗"传承共同体秉持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活态传承"的理念。构建"非遗"传承共同体是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依靠行业协会和群团组织的支撑,融合网络教学平台和媒体宣传平台,在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中共建共享优质"非遗"教习场地资源、传承人资源和课程资源。
-
“一带一路”倡议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考 2020-06-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奠定了世界非遗保护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当前,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公约》运行的有效性受到挑战,全球非遗保护机制亟待创新。“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可以为全球非遗保护机制创新,世界非遗保护共同体建设,以及全球多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共同体*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适应人类非遗保护需要而兴起的。非遗学的独立,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既要有自觉地案例研究,更要有系统地理论探索,而这一切都有赖非遗学科共同体来实现。非遗学科共同体是指基于明确学科归属和学科意识而建立的契约性共同体,是由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研究具有强烈、持续的责任感和学科指向的传承人、保护者和研究者组成的群体。当前,构建非遗学科共同体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在实践上既要坚持客观性、独立性原则,又要突出学科理念和学科体制上的独立。
-
“一带一路”视域下非遗文化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2020-06-01
一带一路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活态传承,非遗反哺"一带一路"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非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探讨了非遗在多维融合发展中的机遇以及"挖出来、带起来、走出去"的构建模式,然后探讨非遗在"一带一路"视阈下的"点·线·面·体"活态传承生态体系,最后从政策、产业、推广、发展等多个维度深层次揭示了非遗产业未来发展的优化路径,旨在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一带一路"视角的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
-
基于产业共同体下“非遗”音乐与五邑侨乡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非遗"音乐文化较其他文化更具代表性,五邑侨乡文化主要存在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5个县级市,俗称江门五邑。本文从文化资源挖掘的角度出发,在产业共同体的基础上探究"非遗"音乐文化与五邑侨乡文化的融合必要性,探究两者在产业共同体引领下的文化融合发展路径,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产业共同体的区域文化融合发展路径,构建江门市具备文化特色、人文内涵、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文化融合发展理论框架,寻求区域文化一体化,实现"非遗"音乐与五邑侨乡文化的联动发展,强调文化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为地方文化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并根据理论逻辑和融合发展路径提出相应配套措施。
-
“中纺联”“首创”联姻做大非遗朋友圈 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系列活动开启 2020-06-01
“要坚持用‘命运共同体’新视角看待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促进跨界融合,实现创新发展。”7月19日,在第二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高勇指出,要构建和扩大纺织非遗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