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

共检索到 13 条数据

  • 道地药材江枳壳品种遗传学关系的ISSR证据 2021-08-26

    道地药材江枳壳品种遗传学关系的ISSR证据

  • 非遗主题IP:传承、活化与当下年轻受众群体之间的共生关系 2020-06-01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厚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技艺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IP,是在坐拥文化"富矿"的基础上,注入当下设计的审美内涵,将非遗资源优势用现代的媒介语言进行转化,结合当下年轻受众群体时尚化、年轻化、追求个性的消费审美趋势,从视觉基因和精神基因两个角度探讨非遗主题IP衍生品的设计。本文基于前期调研的基因路径转换理论和方法,一方面从独特的内容角度出发,挖掘非遗主题IP设计的魅力所在,一方面从审美意涵出发,开发非遗"族群"背后的情感共鸣,进而结合新技术的应用和年轻受众群体的消费习惯和审美趋势,探讨衍生品发展和文化产业效益与年轻受众群体之间存在的共生关系。

  • 闽南“拍胸舞”与土家族“肉连响”之渊源探究 2020-06-01

    福建闽南民间舞蹈"拍胸舞"与鄂西土家族民间舞蹈"肉连响",皆为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舞蹈。两者之间是否有其一定的内在关系,其关系究竟何在,学界说法各异,尚无确切定论。本文通过系统探究两者的舞源、舞形、舞态、舞律、舞人与舞能六大方面之异同,探明此两种非遗传统舞蹈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两者同源于秦汉时期的"乞丐舞"。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的反思 ——基于乡村秩序裂变语境 2020-06-01

    从乡村文化秩序的裂变角度来看,传统乡村的文化传承者的存在是基于传统乡村社会人才双向循环流动机制以及乡村社会稳固的团体关系。现代社会城镇化进程带来乡村生活空间及维持秩序发生变化甚至解体,乡村文化精英或技术精英所赖以生存的"旧"团体关系瓦解,部分民间精英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方式纳入新构建的体系里。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工作完成了技术层面的构建,在文化认同、价值认定上并没有形成有固定内核的群体组织。对此,应从乡村文化角度出发,自下而上看待认定程序,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

  • 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关系的现状与问题探析* 2020-06-01

    目前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运河非遗保护形势严峻、运河非遗旅游开发层次较低、各自为政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大力开发运河非遗体验旅游项目,积极推进运河非遗旅游开发的区域联动。

  • 知识谱系的构建与人类智慧的分享:聚焦中国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民俗文化,即民众的知识。知识总是与特定的社会主体相关,其生产、使用、传播以及接受等都具有社会性。知识是地方性的,因而也是未完成性及开放性的。非遗制度是一种国家主导的知识谱系构建。国家级名录中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所占比重很大,正说明作为一体的中华民族,因其组成的多元而具有多样性的文化。通过国家主导的赋权制度,差异性存在的地方知识获得了同样的身份,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内地—边疆文化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方面的差距。边境地区非遗与内地非遗具有共同发展的耦合关系,与他国边境地区的文化也可能形成良性互动的耦合关系。双重耦合关系使文化共生关系有可能建成并有益于人类智慧共享。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关系及价值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基础,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文化支持,对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起到积极作用。群众文化与非遗传承密切相关,是体现非遗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关系进行详细介绍,对非遗文化的价值进行阐述,分析非遗传承和保护环境下对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科学的群众文化发展策略,推动非遗价值的高效实现,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有效支持。

  •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特征及其人地关系响应机制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基于地理学的视角,对河北省14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类型结构、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通过GIS空间分析对河北省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人地关系响应机制.研究表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结构上以传统戏剧、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及杂技与竞技类居多.在形成时间上,多集中在明清、民国时期.在空间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分布差异性,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中南地区,东部及北部地区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区域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晶,是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印记.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政府重视程度、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