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 条数据
-
论价值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重存续形态——以彝族阿细跳月舞蹈为例 2020-06-01
随着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共享"理念的推动下逐渐从文化走向商品,形成了文化与商品共存的态势,产生了文化保守主义的"传承"与文化实用主义的"效用"之间的争论,两者争论的焦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的价值"与"他者的价值"之间差异性问题。通过研究云南弥勒县彝族阿细跳月,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费社会中的"生活、礼物、商品"三种形态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认为作为生活的非遗是遗产价值的根基,作为礼物的非遗是遗产价值的拓展,作为商品的非遗是遗产价值的外溢,三重价值体系共同构筑了非遗的三种形态,形成了非遗存续形态的多重话语。
-
非遗语境下平遥漆器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困境 2020-06-01
传统工艺不仅承载了历史和文化,还成为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方式。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地区、各民族的各类型的传统工艺技术及手工制品都成为保护、研究、开发的重点。本文以平遥漆器为例,从历史、文化、工艺等多个角度分析其作为非遗的价值,并以此个案为例,从传承人分层与创新两方面分析非遗普遍存在的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非遗的生命力在于融入地方文化和民众的日常生活。
-
人文·精神·叙事:协同构建历史城镇景观的可读性框架 2020-06-01
历史城镇景观涵盖城镇当中的历史地段、历史街道、历史建筑群落和社群生活情景。回顾过去,作为地区历史发展的物质见证,对城镇景观遗产的解读成为理解地方文脉、强化地方文化认知和凸显地方景观风情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人文、精神和叙事的视角,从文化分层、地方精神和景观叙事三个方面构建历史城镇景观的可读性框架,这三个方面也是衡量历史城镇“遗产价值”的重要指标,通过可读性框架构建,厘清地方文化脉络、重塑地方精神、丰富叙事内涵以及强化地方特征,把对地方的解读提到与物质环境的保护、保护性利用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研究结果希望为历史城镇保护性规划、遗产地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地景观提升提供参考。
-
“音乐艺术分层理念”关照下的传统音乐遗产保护研究——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2020-06-01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上创造并遗留下既丰富又宝贵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精神财富既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所以,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文化的冲击及国内多元艺术文化的挑战,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显得特别重要,应当努力开发和利用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力,使之在保持自身文化传统内涵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使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齐头并进、相辅相成。《音乐类非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