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8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88)

共检索到 388 条数据

  • 立法助力非遗保护 擦亮古都文化底色 2020-06-01

    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求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首都非遗保护、保存工作,传承北京历史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东莞经验” 2020-06-01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几年来,广东省东莞市非遗厚积薄发,以传承弘扬为中心,在巩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创新打造非遗墟市、东莞非遗墟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城际联盟等平台,并积极促进非遗项目现代化和产业化的转变,开始形成非遗工作的“东莞经验”。

  • 山东“非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06-01

    山东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山东省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总结旅游产业发展与现状,实现旅游产业升级,为相关旅游决策部门提供借鉴。提出各级政府要立足大文化、大旅游发展,对非遗旅游产业布局进行合理安排和指导,切实提高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为旅游产业和非遗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依据,使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野下衡水地区大运河文化带“精品”建设研究 2020-06-01

    衡水地区大运河文化带留下了数不胜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分布在音乐、美术、体育等领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视野下,将衡水的自然资源与京津地区的资金、创意和人才资源相结合,打造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衡水湖",以此为传播的载体和媒介,强调它的真实性、娱乐性、参与性及经济效益,集中展示衡水地区大运河文化带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并为衡水地区的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 江山市廿八都木偶戏产业化发展的创新探索 2020-06-0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中的传统戏剧因为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逐渐失去了其在现代社会的立足之地。国家级非遗廿八都木偶戏便是其中之一。笔者通过讨论这一非遗的起源及其现状,探讨其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方法:在不改变其文化内涵的情况之下,对其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的改造,提高其在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为可行的方法。

  • 近十年西部地区非遗保护措施与发展趋势(2007—2017年) 2020-06-01

    在全球化、商品化浪潮的冲击下,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日渐衰退的生存危机。近十年来,国家和西部各地为此采取了诸多举措并获得了明显的成效,非遗法律法规建设与实施、非遗传承与教育、非遗社会展演与传播、非遗学术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分别呈现出“渐趋完善”“多元立体”“精彩纷呈”“紧跟形势”的趋势及特点,大大推进了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 靖西民间剪纸艺术及其传承发展对策 2020-06-01

    剪纸是一种古老的创造艺术,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西是我国壮族人口聚居最密集的区域,当地壮族剪纸艺术历史悠久,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面对当地剪纸艺术生存发展困境,应以政府为主导,通过人才培养、优化环境、非遗立项、技艺创新等方式,扭转局势,推动剪纸艺术的有效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 阳湖拳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非遗”保护的视角 2020-06-01

    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为思路,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对阳湖拳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经研究发现,当前阳湖拳的保护与传承发展较为缓慢,诸多因素阻碍了阳湖拳的传播与发展。本研究以武术传播学为思考角度,从三个方面提出阳湖拳的发展对策,旨在为武术非遗项目和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