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0)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0)

共检索到 10 条数据

  • 做好非遗保护 助力古镇旅游——以重庆古镇为例 2020-06-01

    重庆作为网红旅游城市,吸引了众多游客。随着古镇磁器口及洪崖洞的走红,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青睐重庆古镇。我们要保护古镇非遗,继承与传播古镇文化,利用非遗档案元素,做好重庆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助力古镇旅游。一、重庆古镇非遗概况(一)重庆古镇非物质形态文化。古镇物质形态文化及非物质形态文化构成了古镇的历史环境与文化韵味,也是古镇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全国首个"孝善之乡"丰盛古镇,孝善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古镇蕴含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和民间文化——走马古镇有着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口

  • 浙江海宁盐官非遗小镇空间营造设计研究* 2020-06-01

    盐官古镇 2015 年浙江省第三批非遗特色小镇,也是著名的观潮胜地。针对盐官景区整体规划中的景点散、区域不平衡,景观层次不足等几个问题,应采取从整体布局的方式明确古镇文化特点,围绕潮文化开展非遗文化保护与继承,从古镇规划、街道、河流、建筑、景观、文化小品等出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进行活化与原生居民文化空间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可持续非遗小镇建设模式。打造具有特色的古镇非遗文化,将传统文化可以展现在小镇的各个角落,让游客体验“娱、游、乐、育”多方位的体验。

  • 探寻道口古镇文化及其建筑风格的魅力所在 2020-06-01

    道口古镇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境内。相传4000多年前,道口地处古渡口,因摆渡人姓李,而被人们称为"李家道口"。到明清时期因卫河的航运能力而享誉全国,享有"小天津"的美誉,并于2014年3月被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但是近些年由于卫河航运功能下滑,对于古镇的历史已经很少有人再去讲述。笔者通过现场走访、深入郑州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和网络搜集等方式,细致地了解关于古镇的"非遗"文化,同时也是希望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自己的方式,给予保护和发扬,让更多的人认识古镇、了解古镇、走进古镇,让古镇全方位地呈现给大众,成为滑县对外宣传的新名片。

  •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实践研究——以沙湾古镇为例 2020-06-01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播迎来了新的契机。沙湾古镇是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时也是广府文化保护的重点区域,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等理念,对促进番禺区和广州市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基于传承非遗文化下的沙湾文创小馆的创业项目研究 2020-06-01

    以文创产品为载体,通过文创小馆这一创业项目,为沙湾古镇非遗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建立起传承与保护的作用。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平缓的原因做了简单的论述,从文创小馆的建筑和文创设计入手,介绍了文创设计在大众的衣食住行中的应用综述,通过新兴技术的角度来探索文创产品的创新思维,并提出了我们方案设想的实际操作可行性的研究论述,在论述的基础上讨论了一套适合沙湾古镇文创小馆的产业链模式。最后根据新时代的理念对研究项目进行了继承与发展的展望。

  • 对古镇旅游开发与传统手工艺保护的研究 ——以天津市杨柳青古镇为例 2020-06-01

    天津市杨柳青古镇是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的历史名镇。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杨柳青古镇利用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展示杨柳青地区传统手工艺作为重点品牌进行推广,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但也发现其在利用旅游开发和传播传统手工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以杨柳青古镇为例,探索类似杨柳青模式的古镇旅游如何走出非遗文化旅游表面化,如何利用旅游业发展和传播传统手工艺的新思路。

  • 让鲤鱼灯舞跃上非遗的“新龙门” ——大足区万古鲤鱼灯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纪实 2020-06-01

    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灯火辉煌、笙歌鼎沸。天光水色之中,伴随着欢快的歌曲《花儿朵朵向太阳》,70条"鲤鱼"在演员的舞动下,踩着节奏"游"进场地中央。"盛世兴文化,辛劳育奇葩。"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已是大足区万古鲤鱼灯舞第二次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节周年庆活动。"演出当天,我真的非常紧张。"重庆市万古鲤鱼灯民间艺术团团长何定模仍有些激动,"直到表演顺利完成,我心里的石头才真正放下来。"国庆表演结束后,艺术团就接到两个鲤鱼灯订单——要完成19个鲤

  • 当代语境下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 ——以昆明官渡古镇为研究对象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古镇的一张名片,随着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囊括到旅游产业中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如何在新的语境下,始终保持非遗的在场,成为政府、学者与民众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昆明官渡古镇从区域地理位置出发,因地制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契合非遗本身的发展之路,即文化空间构建、家园遗产重塑和发展遗产旅游三条实践路径。文化空间的构建保障了古镇非遗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家园遗产重塑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遗产旅游的发展可以对古镇非遗进行有力宣传,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积累资金,这三条具体路径为其他区域的古镇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