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0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01)

共检索到 101 条数据

  • 浅谈学校如何弘扬和传承地方非遗文化 2020-06-01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弘扬和传承地方非遗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本文将从弘扬和传承地方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衡水地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重要举措和弘扬和传承地方非遗文化的意义来阐述学校如何弘扬和传承地方非遗。

  • 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资源的拓展研究 ——以缙云道情为例 2020-06-01

    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需要以人才作为载体,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以缙云道情为例,将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既能突显高校通识课程的地方特色,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促进缙云道情等音乐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其具体措施包括开设相关通识教育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实践演出等

  • “非遗+高校”:昌黎地秧歌保护与传承模式研究 2020-06-01

    非遗+高校是时代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同时也是丰富高校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但昌黎地秧歌在高校传承的过程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课程建设缺乏创新性、传承模式因循守旧、第二课堂亟待开辟和师资队伍需要健全等。为此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努力加强课程建设;二是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模式;三是踊跃开辟第二课堂;四是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

  • 省级非遗文化“零陵花鼓戏”与地方高校传播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国家、民族文化实力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工作放到了重要位置。本文通过深度访谈"零陵花鼓戏"的传承人,并结合问卷调查,对零陵花鼓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零陵花鼓戏传播面临着艺术队伍老化、媒介传播形式单一、传播范围狭小、受众认知度低等困境。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具备推动非遗文化发展的独特优势。因此,需创新传播模式,促进零陵花鼓戏传播的内容形式现代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加强零陵花鼓戏与地方高校联合传播,从而推动零陵花鼓戏的传播与发展。

  • 初中美术地方非遗的教学实施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是初中美术课程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和载体,比如初中美术教材中的吉祥喜庆的民间艺术,方寸之间——中国篆刻艺术,书法的欣赏,黑白世界——版画的学习,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并没有完全体现桂林本土美术文化的特色,学生对桂林的非遗文化并不是很了解,也无法激发他们在美术作业上的创新,本课题的提出是对现有的非遗美术文化进校园的教学研究的进行补充和拓展,也对桂林非遗文化进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奠定基础。

  • 初中美术地方非遗的教学实施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是初中美术课程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和载体,比如初中美术教材中的吉祥喜庆的民间艺术,方寸之间——中国篆刻艺术,书法的欣赏,黑白世界——版画的学习,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并没有完全体现桂林本土美术文化的特色,学生对桂林的非遗文化并不是很了解,也无法激发他们在美术作业上的创新,本课题的提出是对现有的非遗美术文化进校园的教学研究的进行补充和拓展,也对桂林非遗文化进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奠定基础.

  • 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资源的拓展研究 2020-06-01

    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需要以人才作为载体,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以缙云道情为例,将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既能突显高校通识课程的地方特色,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促进缙云道情等音乐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其具体措施包括开设相关通识教育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实践演出等。

  • 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研究 2020-06-01

    菏泽地处山东省西南方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菏泽地方戏曲作为当地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菏泽的戏曲活动在明末清初时就已非常普遍,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具文化底蕴,也彰显了地方魅力,无愧于"戏曲之乡"的美誉。菏泽地方戏曲中本地的六个剧种都被入选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体现出了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中的重要地位。促进非遗旅游开发和菏泽地方戏曲的良性互动,既能够促进戏曲的传承和发扬,又能够为非遗旅游注入丰富的内容与内涵,增加经济效益,为当地文旅事业的繁荣进步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