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1 条数据
-
高校服务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实证研究 ——以百色学院为个案 2020-06-01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以百色学院为个案,根据近年来的调研数据,系统分析了该校在地方非遗保护传承上的资源优势、相关举措和工作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步的发展设想与工作建议。
-
基层图书馆的非遗工作的作为 2020-06-01
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参与非遗的传承保护,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图书馆要通过服务空间,大力宣传非遗工作,建立非遗专题文献库,积极推荐和开发非遗文献,通过网络、数字化等新技术构建具有实践意义和服务价值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
非遗三灶民歌在高职院校的传承路径探索——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三灶民歌承载了当地近百年历史文化底蕴,类型丰富,是珠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民间艺术濒临消亡、亟待抢救的情况下,三灶民歌与高职艺术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相融合,通过科学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式、合理的教学内容等手段,使三灶民歌重新焕发生机,这既丰富了地方高职艺术教育的知识结构,也创新发展了这一独特的非遗项目。
-
非遗视域下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以福建地区为例 2020-06-01
在全球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的大背景下,地方戏曲得到新生的同时也出现了濒危的状况,尤其是一些小剧种濒临消逝。究其原因,主要体现有四个方面:社会变迁引起审美文化的变化;地方戏曲文化缺乏良好的文化生态;地方戏曲自身的传承机制断裂;长期以来我国各地普遍缺乏"非遗"意识,更缺乏保护意识。为了实现振兴地方戏曲的奋斗目标,一方面要保护和优化地方戏曲的文化生态,包括内生态因素和外生态因素。另一方面要把地方戏曲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借助网络、手机方式为主的新媒体进行传播。当然,还要处理好地方戏曲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原汁原味保存地方戏曲和创意创新的关系;地方戏曲的重点保护和全面保护的关系;地方戏曲的经济转向与政府扶持的关系。
-
非遗语境下平遥漆器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困境 2020-06-01
传统工艺不仅承载了历史和文化,还成为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方式。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地区、各民族的各类型的传统工艺技术及手工制品都成为保护、研究、开发的重点。本文以平遥漆器为例,从历史、文化、工艺等多个角度分析其作为非遗的价值,并以此个案为例,从传承人分层与创新两方面分析非遗普遍存在的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非遗的生命力在于融入地方文化和民众的日常生活。
-
地方高校推动本土艺术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该文根据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的困境,从新时期高校的第四大基本职能出发,解析地方高校推动地方本土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优势和作用,阐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同地方高校的功能和职能相结合,并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地方高校传承与创新非遗的有效途径。
-
地方高校与传承人家庭协同参与下的凤翔泥塑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遗活态保护的关键在于为传承人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陕西省凤翔县六营村的彩绘泥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面临着代际传承的困境。本文从凤翔泥塑发展概况入手,剖析泥塑家族代际传承中的问题,探讨凤翔泥塑家族传承人与地方高校协同参与下的传承模式,寻求凤翔泥塑活态传承和生产性保护的可行性路径。
-
基于地方依恋理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海淀区上庄镇京西稻作系统为例 2020-06-01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同于一些其他门类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化的遗产保护,它主要是通过依靠当地的村民作为维护主体,进行动态式保护,并以动态式保护理念作为指导思想的。实际上,遗产地的保护和居住地人们的意识、心态紧密相关,当前我国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并未引入"地方依恋理论",也并没有完全从村民的角度出发探讨遗产保护,这是目前我国遗产地保护的缺失。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将地方依恋理论应用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去,通过聚类分析不同特征的人群具有怎样的能力与需求,探索不同维度下人们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