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0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01)

共检索到 101 条数据

  • 音乐类“非遗”资源融入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非遗由于自身特殊性需要传承才能使这种文化继续以"活"的形式流传。地方高校集合了音乐传承和保护中更多的优质资源,有鉴于此,文章从地方高校的特点、地方高校传承和传播非遗的有利条件、高校中现有资源的分析、非遗教材的开发利用等就如何将音乐非遗与地方高校音乐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进行研究。

  • 探讨地方高校区域性非遗传承体系的构建 ——以中国传统失蜡法铸造为例 2020-06-01

    我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非物质文化凝聚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紧锣密鼓地全方位开展起来。高校作为传播文化、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基地,无论从基础学术研究、引领科研创新的角度,还是站在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的角度,都有着不可替代和无与伦比的氛围优势,承担着重要使命。本文首先引入我国非物质文化传承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其次以铜文化的传统失蜡法铸造为例,说明构建地方高校区域性非遗传承体系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桐城黄梅戏的创新发展路径 2020-06-01

    黄梅戏作为桐城地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桐城地区发展传统文化的重点。黄梅戏研究不仅是当前黄梅戏保护发展机构关注的焦点,也是非遗视域下推进地方戏曲创新发展的突破点。基于此,通过文献调查法及历史研究法,以黄梅戏的历史背景、现代发展概况与传承价值为切入点,深入了解其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旨在解决黄梅戏当前发展下文化内涵缺失、创新因素不足及经济自给较弱的困境,从而达到科学有效地推动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目的。通过探究得出以文化弘扬、教育优化、产业扶持、创新驱动等措施,构建科学的黄梅戏传承发展的方案,以此来推动黄梅戏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其在实现传承的基础上,提高地方戏曲的现代适应性及有效传承。

  • 扬州地方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优势及路径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有效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扬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分析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上所具有的地缘区位、学术专业及信息资源的优势,进而探讨地方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搭建学术平台、开展专业教学、打造产学研平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等。

  • 我国“非遗扶贫”项目模式及路径探析 2020-06-01

    我国的扶贫事业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中国扶贫的方式也得到了国际组织和国内学术界肯定,但贫困这一顽疾并未根治。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新机遇与新挑战的不断涌现要求扶贫思路与模式的战略性创新。与此同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并且与扶贫事业实现了有机结合,在精准扶贫阶段,"非遗扶贫"项目的出现,不仅使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老少边穷"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开拓了我国扶贫事业的新路径,通过对典型的"非遗扶贫"项目进行分析,探究其主要模式与路径。

  • 承传与转异:陕西陇县阎家庵血社火个案调研 2020-06-01

    陕西陇县的阎家庵血社火是全国此类民俗中唯一在夜晚以地台社火形式进行表演的民俗事象。从字面来看,“血”的物质性以及由其所产生的“血腥”视觉效果,是“血社火”概念之所以产生的核心要素,但是,阎家庵的血社火民俗在未经“改造”之前却并非是以“血”作为视觉装扮要素的,而且在其承传过程中,随着时代因素和非遗保护语境的更变,该民俗的内质细节和形式也发生了某些转异。本文基于民俗传承与转异的关系,对该案进行细微的民俗学窥视,借而探究当下时境中的民俗生态渐变的诸多要素,以期有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性思路。

  • 基于产业共同体下“非遗”音乐与五邑侨乡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非遗"音乐文化较其他文化更具代表性,五邑侨乡文化主要存在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5个县级市,俗称江门五邑。本文从文化资源挖掘的角度出发,在产业共同体的基础上探究"非遗"音乐文化与五邑侨乡文化的融合必要性,探究两者在产业共同体引领下的文化融合发展路径,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产业共同体的区域文化融合发展路径,构建江门市具备文化特色、人文内涵、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文化融合发展理论框架,寻求区域文化一体化,实现"非遗"音乐与五邑侨乡文化的联动发展,强调文化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为地方文化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并根据理论逻辑和融合发展路径提出相应配套措施。

  • 基于内容分析的地方非遗文化新媒体传播初探 ——以微信公众号“文化莞家”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持续更新迭代、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变革,新媒体日益成为地方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认为以微信公众号"文化莞家"为代表的地方非遗文化传播平台还存在信息传播广泛性不够、形式较为单一、文化内涵体现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线上"轻内容"+线下"深内容"融合传播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