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0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01)

共检索到 101 条数据

  • 非遗舞蹈进校园——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研究 2020-06-01

    近些年我国逐渐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很多地方高校均自觉参与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肩负起自身的一份历史使命和责任。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构成,在非遗舞蹈进校园的推动下,不断进行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地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 公共艺术实践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近年来,公共艺术的实践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为地方文化重塑和文化遗产传承创造了新的条件。公共艺术和非遗分属不同范畴,公共艺术是公众能够参与的艺术项目,而非遗是依靠传承人世代延续的文化,因此两者在结构、"公共性"与"在地性"等方面有许多异同之处。本文旨在厘清这些异同,以便更好利用公共艺术的特质激发非遗传承和创新的"生命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设计工匠”培养 ——以德州黑陶为例 2020-06-01

    近几年,各地非遗保护机构或个人非常注重与大中小学的合作,打造独具特色的"非遗进校园"品牌活动,运用优越的"校企合作"资源和高新技术手段培养"设计工匠",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高国家软实力、顺应新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

  • 非遗音乐保护传承与地方专业音乐教育结合的客观原则 2020-06-01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出台了多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以及规定,其最终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质量。而非遗音乐的保护传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有效地将该项工作和地方专业音乐教学相融合,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非遗音乐保护工作的质量,同时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地方专业音乐教育的质量,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肩负起非遗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任务。但是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需要秉持着一些客观原则,此次研究主要就非遗音乐保护传承与地方专业音乐教育结合的客观原则做了简要的分析。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校园的路径研究 ——基于怀化市部分中学初中生调查结果 2020-06-01

    怀化市初中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普遍比较喜爱当地的非遗,文化的认同感较强且参与保护的意识较高,但是认知普遍有待加强。该文提出以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为切入点,以课堂为载体,开发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将非遗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同时提出应加强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支持作用。

  • 基于旅游产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探析 ——以大同市为例 2020-06-01

    随着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渐渐活跃在文化遗产的舞台上,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其潜在价值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旅游发展态势良好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化便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大同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融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和活力与大同市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本文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基本内涵,剖析了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化现状及弊病,提出通过展馆建设、旅游演艺、节事旅游、旅游纪念品、非遗街促进和完善大同市非遗旅游产品化的思路和建议,旨在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共同体,发展特色旅游,促进大同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 地方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程”的实践 ——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 2020-06-01

    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地方高校以图书馆为媒介参与非遗保护的主要内容,以湖州师范学院“左尧微言堂”为载体,提出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选课进行非遗保护,对建设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述,达到有效保护、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 “送戏下乡”对于非遗类地方戏种保护与传承的作用 2020-06-01

    为了落实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针,我国各大城市都开展了"送戏下乡"工作,旨在通过此活动让基层群众共享文化成果。而随着人们文化理念的更新,人们认为"送戏下乡"除了具备以上作用以外,还能对地方戏等非物质遗产类种进行保护,使得其传承不断。由此可见"送戏下乡"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相关领域有必要将非遗类地方戏种积极的融入到"送戏下乡"中以更好的发挥传承作用,并加深对其的保护。本文重点研究"送戏下乡"对于非遗类地方戏种保护与传承的作用,对"送戏下乡"展开模式进行分析,阐述非遗类地方戏种保护与传承意义,最终提出如何通过"送戏下乡"对非遗类地方戏种进行保护与传承,及其相关策略和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