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86 条数据
-
基于非遗传承与创新需求的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0-06-01
在相关政策的倡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逐步得到社会尤其是教育机构的重视,以非遗为主题的各种社会活动层出不穷。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其中,对于非遗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长。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针对服装专业人才就业对口率不高、特色性不强等问题,高职服装专业需要结合国情,响应传承非遗的政策号召,培养具有非遗传承素养的创新型服装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充分建设非遗传承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需的硬件、软件设施,并结合前沿科技、信息化手段,做好非遗传承与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改善服装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
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综述 2020-06-01
2008年,"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文化部非遗司在国家图书馆挂牌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具体负责开展古籍修复技艺在全国的传承保护工作。本文结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工作,综述古籍修复技艺在我国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 ——兼评金红教授新著《渐行渐近:“苏州文艺三朵花”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 2020-06-01
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已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符号。作为表演艺术性的世界级"非遗",它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受众的培养。近十年来,"昆曲进校园"活动大力推进了昆曲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中的传播,有经验也有不足。金红教授毕十年之功,对"苏州文艺三朵花"——昆曲、苏剧、评弹传承与发展进行调研,尤其对昆曲受众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系统跟踪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非遗校园传承与中职学校专业技能培养实践——以陇南市徽县职业中专为例 2020-06-01
职业教育是专业技能教育,依靠职业教育传承非遗技艺、弘扬工匠精神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形势下,让非遗成功走进校园是传统文化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中职校园文化和技能培养实际出发,对陇南市徽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化的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探索如何从文化教育传承入手,将非遗文化渗透到专业技能教育实践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探索有效的途径。
-
高职湘绣“非遗”专业英语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探究 2020-06-01
随着非物资文化遗产专业依托高校培养模式的开启,如何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培养合格的"非遗"专业人才是当前急亟待决的问题。本文以高职湘绣专业为例,拟从高职"非遗"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着手,力求探讨适合高职"非遗"专业的英语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助力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
构建契合非遗语境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云南民族大学“非遗”特色教育思考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和国家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各高校艺术专业纷纷寻求打破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潮流,在一统化的教育模式下寻求突破点和契合点。云南民族大学设计专业凭借地缘优势,通过将非遗资源引入特色课程、毕业设计和校内文创基地,从而构建起契合非遗传承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本土"非遗"保护工作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
论“非遗”舞蹈对高校舞蹈人才培养的意义 2020-06-01
“非遗”舞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高校专业舞蹈教育的教学系统规范,其教授对象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较强的舞蹈技能,非遗舞蹈课程的开设,对高校舞蹈人才的培养具有内驱性、理论性以及记录性意义。
-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兼评金红教授新著《渐行渐近:“苏州文艺三朵花”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 2020-06-01
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已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符号。作为表演艺术性的世界级“非遗”,它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受众的培养。近十年来,“昆曲进校园”活动大力推进了昆曲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中的传播,有经验也有不足。金红教授毕十年之功,对“苏州文艺三朵花”——昆曲、苏剧、评弹传承与发展进行调研,尤其对昆曲受众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系统跟踪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