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

共检索到 13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基因——以宣威市“非遗”保护工作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民族文化身份的识别标志,也是各民族抵御时间长河的侵蚀力,保持民族尊严、维系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挖掘、传承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以云南省宣威市为例,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持、传承提出数据和分析,以期找出当地非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

  • 大相国寺梵乐非遗保护价值研究 2020-06-01

    大相国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地处七朝古都名城中心,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2002年7月,在大相国寺方丈心广大和尚的努力下,重建"大相国寺佛乐团",2007年大相国寺梵乐成功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章分析自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后,梵乐团受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影响,自身寻求文化传承与谋求发展的现状,并探讨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 文化基因视野下地域性流变及活态传承探究 2020-06-01

    随着中国快速进入全球化发展,经济建设得到高速发展,各个行业逐渐走上机械化生产道路。机械化生产在促进物质文明繁荣同时,也为城市发展带来“特色危机”,不但城市面容面貌十分相似,连各个商业区陈列的品牌基本一致。自然非遗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生活视野,对非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困扰。因此,探究地域性流变及活态传承对非遗文化保护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山西砖雕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基因视角下探究这种非遗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流变及活态传承,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启示与借鉴。

  • 非遗传承视域下的运河视觉文化基因模型构建 2020-06-01

    大运河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是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活态遗产"。其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逐渐被公众所熟悉。因此,为探究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应用,文章从非遗传承的视角出发,基于双钻模型的设计模式,构建了大运河视觉文化基因的提取模型,梳理运河视觉文化基因谱系,并提出相关应用策略,以期为运河视觉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在相关领域中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 莨纱绸在室内与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1

    为了复兴岭南非遗莨纱绸文化与技艺,打破当前莨纱绸传统文化技艺在发展上的各种瓶颈,探索其新的传承发展路径,开发更具时代性与文化性的莨纱绸产品,文章以莨纱绸作为研究对象,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特色,提炼其文化基因的主要构成,并将其文化基因与室内家具产品需求进行合理匹配,整合创新莨纱绸家具产品,实践探索出以莨纱绸文化基因为支撑的活化创新路径,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 文化基因图谱视域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困境与策略 2020-06-01

    文化基因是隐藏在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中的元代码,是把握赣南客家文化的核心要素。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实现赣南客家非遗的活化发展、活态传承,就必须积极构建属于赣南客家非遗的文化基因图谱,校准赣南客家非遗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

  • 大运河作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位基因的思考 2020-06-01

    天津是一座因运河而生的城市,大运河不仅催生了天津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品格,同时也孕育了天津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发展、传播与大运河的历史变迁有着天然的、必然的联系,大运河无可争议地成为天津非遗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本位基因,也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开拓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由此,归复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和发展的本位基因,以大运河为天然的链接,借力大运河文化的"流动性"和"包容性",为天津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打开了全新的视角,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通过二者相互借力、深度融合,借势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加强大运河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项文化要素的协同互济,提升天津非遗传播的品质和速率,打通非遗传播的通道,形成天津非遗文化基于本位基因的发扬传承的全新视角与有效方式。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性转化与创新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一个地域文脉的延续,对其活化传承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文章在分析总结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在保护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的非遗"活态"保护理念,并指出在现代性转化与创新中,应正确处理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搭建非遗数据库平台、拓展非遗传播途径、创新宣传手段和方法、着力强化人才支撑等方法,激发非遗文化的内在活力,使之获得永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