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8)

共检索到 8 条数据

  • 阳信鼓子秧歌发展现状之探析 2020-06-01

    阳信鼓子秧歌诞生于黄河三角洲地域的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洋湖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由最初2007年洋湖乡被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秧歌艺术之乡",到2009年"阳信鼓子秧歌"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到2010年阳信鼓子秧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现在非遗的视野中被人们所逐渐知晓,影响力逐渐扩大,阳信鼓子秧歌的发展现状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积极发展态势。

  •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多元化发展路径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旅游的延伸,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开辟了路径。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备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条件。本文在分析了重庆市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非遗研学旅游、非遗健康旅游、非遗美食旅游和非遗商务旅游四条非遗旅游发展路径,最后提出了促进非遗旅游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 基于数字技术的非遗多元化传播研究 2020-06-01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通过探究国内外非遗数字化发展现状,梳理出现阶段国内非遗多元化传播应用在设计表现、技术制作、媒体传播结合上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对当今如何基于数字技术有效利用多元化媒介,在传播理念、内容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实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与弘扬。

  • 上党梆子的多元化、数字化保护发展探索 2020-06-01

    上党梆子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数字化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处于只是单纯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录音、信息储存与数字化信息传播。虽然经过统一收集整理对上党梆子的保存工作起到一些作用。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保护而言,尤其是音乐形态的非遗的数字技术利用和开发并未形成有效的、可行的方法和完整的系统,所以急需对其发展保护进行探索,以寻求突破口,使上党梆子与时代共进。

  • 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主要包括传统手工艺、戏剧、舞蹈等。非遗保护势在必行,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今在新媒体时代下,非遗实现数字化的保护,已经不再是梦想。本文就传统非遗保护形式进行阐述,对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遗保护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实现方式,旨在探讨非遗的保护方法,以及非遗创新工作的开展形式,促进非遗保护全民化的实现,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 梁平木版年画的原生性与多元化传承研究 2020-06-01

    梁平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国家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在全国"非遗"项目保护中也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本文从梁平历史上形成文化遗产的背景因素即文化生态着手分析,认为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基因,并面向未来接纳新事物,需要系统设计、统筹兼顾、多元化的保护传承。

  • 让活态非遗传承浸润校园的策略与实践 2020-06-01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在渔樵农耕的悠悠历史中形成了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形态,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脊梁和历史的发展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了华夏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 挖掘“非遗”民族之花,让传统文化芬芳校园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它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文化基因。我国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中积淀了底蕴丰厚、异彩纷呈的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记忆之根,也是华夏民族的精神脊梁和历史见证。如何将“非遗”这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更好的薪火相传,是我们教育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探索有效途径和策略,进行校园非遗活态传承,对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具有积极推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