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6)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6)

共检索到 66 条数据

  • 基于活态保护视角分析非遗展示空间设计 2020-06-01

    近些年国家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逐渐加大,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但由于传统展示空间设计,无法对非物遗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与核心价值进行充分展现,因此,本文以基于活态保护视角分析非遗展示空间设计为题,通过列举实例的方式,站在活态保护角度,对非遗展示空间设计进行分析,希望为相关行业提供借鉴

  • 音乐类非遗数字化展示的应用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是在特殊情境下的一种时代传承的体现,具有稳定的实践性特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一直有序开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保护措施开始投入使用。不过对于某些类型的非遗来说,例如音乐类型的作品,使用数字化技术所能体现出的特征和效果比较有限,为了提升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考虑围绕音乐类非遗作品的数字化应用展开针对性研究,并结合相关技术方案的实践,制定合理的展示对策,为后续工作提供可操作性的参考。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现状及问题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人类长期进行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性符号,对其进行保护、展示与传播的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国家建设非遗展示设施的政策导向下,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展示场所,并表现出各自的特性和特征。但基于非遗本体项目的特殊性及活态性,在现有的非遗展示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常态化的问题。

  • 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空间体验”设计研究 2020-06-01

    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非遗)展示中主题空间体验设计的重要性,实际上是对设计在非遗展示这一有意识的行为过程中的研究,展示理念是展示设计表达的出发点,其中设计表达的问题可大致分为“展示什么”“如何展示”的问题,与其相对应的是“非遗展示”“主题空间”的概念,需要对它们做出相应的论述研究。展示理念将通过行为模式、空间组织及技术手段等的配合,完成整个设计过程,这是多位一体,且不是一成不变的设计过程。经由空间组织完成某种理念或能够创造新的概念,达到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文化的传播、建构与发展。

  •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动态”展示转型之路探索 2020-06-01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以下简称非遗馆)几年来已经形成了以“静态”与“动态”形式相结合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模式。本文旨在当前发展形势及这一模式之下,整理思考互联网大数据的接入对当下的非遗馆带来的转型机遇。

  • 非遗展示的传播与接受方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展示遵循本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在展示空间采用非遗实物展品和数字化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展陈方式,使得非遗在观者与其自然历史背景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非遗信息的传播能够扩大其影响力,加强社会群体的持续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 传统手工艺在博物馆中的展示体验与传承策略研究——以御窑金砖博物馆为例 2020-06-01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是江南地区少有的既涵盖物质文化遗产——御窑遗址,又系统性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砖制作技艺的博物馆。文章针对御窑金砖博物馆展示体验设计上的创新举措展开研究,分析了场域内持续性的氛围感营造、多维度的展示空间构建和递进式的信息传递方式三个方面问题,归纳了其对后续同类型博物馆设计改造的启发,以期为"非遗"手工艺的活态化传承提供思路。

  •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信息资源展示中的应用调查研究* 2020-06-01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其保护和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信息资源展示技术的不断进步也给非遗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方法与思路。本文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相关调研,探寻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可视化展示应用的发展模式,以此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发展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