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3 条数据
-
非遗曲艺的教育传承 ——以山东琴书为例 2020-06-01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使其逐渐没落并淡出人们的视野,失去了原本的生机。曲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域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决定了它的传承需要"教育"这方沃土。以非遗曲艺"山东琴书"为切入点,论述非遗曲艺的教育传承,分析山东琴书教育传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其教育传承提出构想,能够为今后山东琴书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
将“非遗”元素注入驻泰高校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以“山东梆子”为例 2020-06-01
本文通过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引入驻泰高校即山东农业大学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探索与实践为实例,对其引入过程进行跟踪调查与分析研究。对山东梆子与高校联姻的科学性、时代性加以肯定,为促进山东梆子在高校扎根,并进一步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为更多优秀的非遗文化与高校教育联合,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成功经验。
-
文化资讯 2020-06-01
(9月16日——9月30日)1.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完美落幕! 82万人次参观参与盛况创历年之最9月1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闭幕并举办总结会,公布了传统工艺比赛结果。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9月13日至17日在山东济南成功举办。5天里,博览会共吸引82万人次参观参与,规模和盛况创近年来山东举办文化类博览会之最。
-
基于非遗名录统计分析的山东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为了更好地促进山东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本文选取山东省161项市级以上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样本,分析其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上整体呈现出金字塔结构,类型结构以民间文学类、传统技艺类和民俗类为主;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濒海带状分布特点,且主要分布于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四市的沿海地带;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和人类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叠加作用对山东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和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针对统计与分析中发现的完整四级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础数据获取难度大、海岛型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少、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
“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 ——基于泰山东岳庙会的考察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重申报"转为"重保护"阶段的"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面临着信息传播的"全媒体转向"和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这样的传媒生态。要在传统和现代、世俗与神圣、地方性与全球性、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等诸多对立统一的存续要素间获得更好的发展,"非遗后时代"像泰山东岳庙会这样的传统民俗必须顺应媒介化社会的现实语境,应和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全媒体转向"和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这一传媒生态,以提升社区参与度,从传播内容、传播主体和平台、传播形式等层面进行更为多元的整合传播。
-
山东省“非遗”文化资源在动漫产业中的开发与利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遗"保护中,传播是重要的保护措施之一。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动漫产业和传统文化的联系十分紧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如何合理地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动漫产品,是目前动漫行业和社会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动漫产业可从民间美术工艺、民间传统表演和民间文学传说三大类山东民间文化资源着手,进行开发和利用。
-
沉浸式VR 技术在山东柳琴戏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 2020-06-01
山东柳琴戏作为鲁南地区的地方剧种已拥有两百余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故此也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是受当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这一传统剧种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且伴随着传承人的老龄化等各种发展现状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因此,山东柳琴戏亟待保护与传承。而沉浸式VR技术是在科技发展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数字化手段,通过为山东柳琴戏建立沉浸式VR三维全息影像系统,可达到对该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的目的,为之注入全新的生命活力。
-
巧把五谷变金沙让粮食开花结果 2020-06-01
东明粮画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源于古代的五谷祭祀活动,始于民间,传于民间,兴于盛世,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利用粮食、草籽、菜籽、花种等颗粒的自然形状和颜色,经过防腐处理后,加之染、切、拼、粘、排、雕等工艺,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在木板或瓷盘上拼粘各种图案。省级非遗项目"东明粮画"传承人韩国瑞,在传统粮画防腐技术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科技,使粮画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挂在墙上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