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26)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26)

共检索到 226 条数据

  • 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活性传承构想——以陕西棕编为例 2020-06-01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但由于外来文化等威胁,我国本土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挤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发展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技不断进步,互联网与"非遗"的相结合发展能够为"非遗"的活性传承提供新的思路。

  • 已有48位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捐赠了69件(套)作品 ——浙江筹建省级非遗馆 让“非遗珍珠”重放光华 2020-06-01

    浙江大地人文荟萃,孕育了众多非物质文化的瑰宝:蚕桑丝织技艺、龙泉青瓷、浙派古琴……目前浙江共有10个人类非遗项目、21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886个省级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各省之首,它们构筑起一座璀璨夺目的文化宝库。9月底,在第十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这座文化宝库掀起盖头的一角,散发出闪耀的光芒。作为博览会的一部分,"天工巧作——浙江非遗馆捐赠作品精品展"展出的都是浙江非遗大师们的精品力作,引来不少关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常见问题之思考 2020-06-01

    植物印染是我国传统的织物印染方法,捶草印花是植物印染的一种技艺形式,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常遇见一些问题,结合捶草印花的保护与传承案例,提出一些思考建议。探讨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发展道路。

  • 浅谈非遗传统手工艺的日常再生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以下简称"非遗传统手工艺")一直在尝试挖掘适合现今社会土壤的方法和潜在的商业价值,且非遗的传承关系到文化认同,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但是非遗的传承过程也遇到很多现实的阻力,亟待解决。本文先分析非遗传统工艺所面临的现状,解释非遗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对社会浮躁心态的积极作用,再论述其如何完善自身问题来适应现今的土壤,并反滋养现今社会大众,从而推进非遗传统工艺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常见问题之思考——以捶草印花技艺传承为例 2020-06-01

    植物印染是我国传统的织物印染方法,捶草印花是植物印染的一种技艺形式,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常遇见一些问题,结合捶草印花的保护与传承案例,提出一些思考建议。探讨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发展道路。

  •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保护 2020-06-01

    保护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人都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遗产自力保护的内在动力就是创新。而创新的驱动力不是源自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多半是为了适应市场的竞争,顶住他律带来的诸多压力。由此可以说,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关键点在于对传统手工艺行业的整体保护,只有该行业具备整体的竞争态势和创新的活力,生命力才会长盛不衰。传统手工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在秉承着“在传承中创新”宗旨、创新与保护一脉相承的原则。本文将结合广东省的一些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通过相关的实践阐述创新和保护的路径。

  • 美术校本教材开发之瓯塑的探索 2020-06-01

    随着校本教材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美术教师应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开展美术教学。在丰富美术课程的文化内涵时,教师需要站在文化的高度去进行开发。瓯塑是温州著名的非遗手工艺,当地初中开设瓯塑课,对瓯塑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影响。在了解瓯塑的基础上,笔者分析了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组成部分,探索走进文化的瓯塑校本教材开发途径。一、温州瓯塑瓯塑是温州特有的手工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悠久的历史,属于堆塑艺术改良而

  • 致敬传统文化 寻找传承力量 ——走近非遗传承人(二)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寄托。民族非遗进校园,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亦是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有益探索。本期,让我们继续关注非遗项目,走近非遗传承人,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学习和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徐艳丰秸秆扎刻徐艳丰,1952年8月生于河北永清,高粱秸秆扎刻民间工艺开创者,中国扎刻艺术大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他的扎刻艺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构成学的典范”“中国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