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7 条数据
-
地方高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效平台的研究 ——以湖南文理学院及其周边“非遗”项目为例 2020-06-01
地方高校在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强,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不断增大,地方高校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地位日渐凸显。通过建设课程创新平台、校园文化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和文化展演平台,形成系统性的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对于地方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
微信平台在上海高校非遗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以海派旗袍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比珍贵的宝藏,凝聚并传承了数代人的知识与文化,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上海拥有众多且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含着浓厚的民俗习惯,见证上海历史和文化。上海高校在传播上海非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将以海派旗袍为例,研究并实施互联网微信平台,与图书馆、课堂以及线下实践相结合,做到更为有效的传播上海本土非遗文化。
-
纺织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建设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项十分引人注目的社会工程。纺织非遗作为一个大类因其资源丰富、易于生活化、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更受到社会上下的高度关注,尤其在助力扶贫与乡村振兴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可圈可点。因此,纺织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社会功能,需要立足现代社会转型背景科学研究保护传承的具体路径和可操作平台。
-
“互联网+”视域下齐鲁守艺人传统民艺传承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开发 2020-06-01
本项目以潍坊地区典型非遗项目作为民间艺术的抓手,以获得山东省教育厅首批批准立项建设的"齐鲁守艺人传统民艺传承创新平台"为载体,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语境下,如何进行保护、传承、创新应用以及传承人培养途径,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发展为主线,深入探索平台建设的思路和内容,以期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基于口述史实践下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记忆”,在很多领域(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由传承人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代代传递延续。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最重要的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非遗传承人群体中的每个人几乎都熟悉本行业的历史沿革及传统技艺是最适合做口述史的对象。保定市作为河北省非遗大市,把口述史理论与实践方法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领域,尤其是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口述记录是非常适当和必要的。通过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资料的发掘整理,使之成为在数字媒体时代推陈出新的基础平台以达到保护或者传播非遗文化的目的。
-
杭嘉湖桑蚕丝织传统技艺数字保护与管理平台创新研究* 2020-06-01
基于目前信息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保护、传播、管理与传承上面临的挑战,文章以杭嘉湖桑蚕丝织传统技艺为研究主体,通过对杭嘉湖桑蚕丝织传统技艺的田野调研,获取桑蚕丝织织造"形、艺、技"的相关资料,然后从数字化传统技艺、实景活态展示、数字水印技术三方面探索数字化保护与应用方案,最后,从蚕乡遗风、制丝技艺、丝织奇葩和保护传承四个部分探索杭嘉湖桑蚕丝织织造技艺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探索非遗项目桑蚕丝织传统技艺数字保护、管理与传承的可行性之路。
-
新媒体背景下“非遗”外宣翻译与传播路径研究 ——以济南市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2020-06-01
济南市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仅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且在保护与传承方面也始终走在前列。因而,在当今信息化的变革下,为了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遭受冲击,济南市大力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活动。本文以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分析阐述了新媒体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外宣策略。
-
非遗传承视野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2020-06-0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开展的流程进行分析可知,群众文化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与价值。重视群众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落实非遗传承工作做好铺垫。在现代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条件下,群众文化与非遗传承的关系愈发紧密。要想促进非遗传承工作顺利进行,就要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重点分析非遗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开展群众文化创新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等几个方面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