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4 条数据
-
国粹传承之路新探——非遗广东汉剧进校园 2020-06-01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许多非物质遗产戏曲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广东汉剧作为广东本土的非遗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因此,非遗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研究以高等学校为主要传播平台,探索国粹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和新路径。
-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构建研究 2020-06-01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岭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艺术设计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文将通过探讨"非遗"融入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构建与创新,实现"非遗"传承的同时为艺术设计类课程提供新思路。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记忆的"背影",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文化传承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与借鉴作用。我国是文明古国,非遗资源非常丰富,为了更有效地凸显出非遗的应用价值,促进非遗得到更有效的传承与发扬,将非遗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效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的吸引带来地方的经济收入,同时又能引导全世界人们针对非遗进行深入了解与认识,对非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本文以广东连南排瑶非遗为例研究非遗资源与旅游的融合。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经验与反思——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工作解析 2020-06-01
2015年4月,文化部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工作,广东省迄今已开展了30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及16位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记录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深入思考了如何将抽象、无形的活态文化转化为标准化的客观文化呈现,实践了让非遗持有者主动设计和参与记录过程、并深化和反思了抢救性记录成果的传播和应用等问题。广东省非遗抢救性记录所秉承的理念和实践,旨在于保护和激发传承人的活力与自信,从而更好的实现非遗本身的活化和传承,其根本指向是普通大众,最终目的是非遗自身的良性传承与发展。
-
探秘广东"大吴泥塑" 2020-06-01
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大吴泥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在欧美国家颇受青睐,如今,其23代传人吴光让的作品,每件高达2000欧元!活了700年的草根艺术说起大吴泥塑,绕不开一个人和一个家族,那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吴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吴光让,以及世代从事泥塑制作的吴光让家族。据记载,南宋末年,曾随父亲在江苏无锡经商并学会了惠山泥塑艺术的福建漳浦人、吴光让的先祖吴静山,南迁至广东省潮安县浮
-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专题·非遗保护管理的广东经验:精细管理 2020-06-01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专题·非遗保护管理的广东经验:精细管理
-
新媒体语境下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思考与传承教育 ——以广东省音乐类非遗为例 2020-06-01
一、前言自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成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尤其是音乐类非遗给人以多层次和丰富的感受。对于广东省音乐类非遗的学术研究,正逐渐从单一转向多角度的研究,文化遗产数字化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
高胡演奏家潘千芊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 2020-06-01
4月10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名单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十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共108名非遗传承人入选。广东音乐曲艺团高胡演奏家潘干芊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入选,为广东音乐艺术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弘扬优秀岭南文化、建设文化强省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