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1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17)

共检索到 217 条数据

  • “非遗”传承视角下幼教机构特色课程的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印记,是宝贵的艺术技艺与文化符号。优秀的"非遗"文化资源应该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延续,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为了更好地把握幼教机构开设"非遗"特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了在幼教机构开设形式多样"非遗"课程的可实施性,提出了构建非遗教育传承体系的对策与建议,从根本上建立起"非遗"的再生机制,使幼教机构成为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平台。

  •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研究 ——以云南省白族三道茶为例 2020-06-01

    以云南省白族三道茶为研究案例,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构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模型,总结民俗类非遗的濒危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①影响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五大要素,按照其重要程度排序为:文化因素、遗产传承因素、经济因素、意向态度、社会因素;②云南省白族三道茶为稀缺型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③提出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大原则和旅游开发的三个建议。

  • 基于FH R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决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在开发旅游资源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在保护非遗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该文以凤阳县和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研搜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启发规则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进行研究,运用模型计算对比分析,为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惠山泥人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 2020-06-01

    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的活态保护与传承,可以从文化传播和创意设计的视角出发,在分析惠山泥人的视觉特点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探究"非遗文创"——惠山泥人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策略,以此在文化保护和创意传承之间架起一座行之有效的现代视觉表达桥梁。

  • 文旅融合背景下苏北地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一直以来备受瞩目。近年来,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的相关学术层出不穷,但该领域仍存有很多难题。基于对江苏省苏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开发数据对比、实地调研等发现,苏北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缺乏力度,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不足。研究发现,苏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资源开发能够相辅相成。因此,要根据苏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保护的概念和旅游开发的实质,通过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规范;加强地方课程的教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周边景观的结合与发展,扩大旅游景区;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发展与创新等策略实现有效的旅游开发,保护和传承苏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模式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模式的选择和创新,是解决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关系不良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和重要突破口。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模式有传承人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和企业主导模式三种基本类型。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模式的选择和创新,必须坚持非遗保护与开发相统一原则和非遗本真性与商品化相协调原则。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具体模式的选择,应在综合分析影响互动合作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优化旅游开发模式和强化旅游反哺功能两个方面。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2020-06-01

    文章首先介绍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主要优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传与旅游景区融合发展。之后分析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个别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未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人民群众缺少旅游开发理念。最后探讨了促进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合理划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局;树立品牌理念,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价值;整合"非遗"文化,避免文化重叠。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为以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思考 2020-06-01

    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特别是在非遗的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上,涉及面较全。但是,研究并非尽善尽美,还有一些亟待厘清和需要反思的地方。基于此,本文从非遗的可沟通性、非遗的传承人制度、非遗开发、非遗的数字化四个方面进行反思,希冀加深非遗的理论认识和保护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