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7)

共检索到 17 条数据

  • 陪着白云过山岗 2021-08-26

    陪着白云过山岗

  • 非遗传统美术的延续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启示 ——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是丰盛的民族文化遗产,根植于民族土壤,包含地区与族群共同的文化风貌和精神信仰,由艺人代代相传传承至今,它的守护与传承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讨论。几千年来,在非遗传统美术的传承延续中,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造型艺术语言影响着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发展,为中国艺术文脉打下深刻的民族文化烙印。对于非遗传统美术而言,传统民间文化的延续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这种传统民间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影响就是传统民族文化回归的具体表现。

  • “非遗”保护语境下反思现当代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得与失 2020-06-01

    现代化与戏曲化、戏曲危机与戏曲振兴是戏曲界多年来不断谈论的话题。围绕这些话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争论,即戏曲的本体性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如果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背景和话语语境,我们大概可以找到其根源不过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变革图新的强烈诉求所导致的深度的文化不自信。所谓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在现当代的得与失是多方面而言的,既包括思潮论争也包括文化政策的起伏,在"非遗"的语境下探讨这些话题,或许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一直以来在戏曲理论中存在的一些有争议或令人困惑的问题。

  • 传承非遗,延续文明: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当代价值与保护策略分析 2020-06-01

    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产品铅山连四纸于2016年12月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既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又是良好的商业资源,其保护与利用的融合推进十分紧迫。文章拟从政策资金支持、培养传承人群、创新多样产品、开展文化体验游等角度,分析其保护策略。

  • “非遗后时代”戏曲艺术定位及保护对策研究 2020-06-01

    目前,我国戏曲已基本入选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入“非遗后时代”。非遗保护让处于困境中的中国戏曲重新看到了希望,然而一些困扰戏曲发展的实质问题却没得到根本解决。造成这些问题和困惑的根本原因是对“非遗后时代”戏曲艺术的功能定位把握不清。“非遗后时代”的戏曲艺术定位应包括两个方面,即文化遗产和当代艺术。文化遗产侧重“保护”,当代艺术侧重“开发”,只有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将“保护”与“开发”工作有机统一,才能实现互利双赢。

  • 突破与超越:记“‘ 巴渝文脉新撰’ ——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跨界艺术展” 2020-06-01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资助项目,"‘巴渝文脉新撰’——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跨界艺术展"于2019年3月13日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针对重庆地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9位国际艺术家,以一种融合创新的非遗跨界设计的方式,创作呈现40余件当代艺术作品,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此次展览在策展思路、展览内容、展示陈列三个方面均取得了突破。

  • “送王船”当代意义的再认识 2020-06-01

    送王船作为一类主要在我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华社盛行的民间信俗和宗教仪式,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特定的理论关怀与现实意义。历史学人和社会学人在将中国的宗教作为整体来考察的时候,重视比较其中超越时空的普遍性,以及凸显地方和时代特征的特殊性。 [1] 而近年来,"王船"的专题研究逐步超越了历史学和社会学,充分融入了政治学、建筑学、人文地理学等多重视域,呈现了跨学科百花齐放的趋向。文章以闽南的王船仪式的当代研究与实践作为研究主体,发掘与探讨王船仪式的理论与实践中所呈现的情境化与多样性,制度化与社会性,地方化与跨国性,明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客观形势与机制动力,以求为我国、我省和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反思与启示。

  • 中原地区非遗产品在当代生活中的应用与研究 2020-06-01

    通过对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梳理,分析中原地区非遗产品造型元素与组合形式,阐述中原地区非遗产品艺术特征。通过比较与研究,提出传统非遗产品的现代化可以通过构图不变,题材改变;题材不变,结构改变;色彩不变,题材改变;色彩改变,题材不变等全新的方法,并与中国当前的文化语境相结合,应用于现代生活中的文化产品中,表达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态度的新论点,为传统非遗产品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构想,并建立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