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2 条数据
-
地方非遗进校园对文化育人的价值探讨 2020-06-0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成果的重要标志。非遗进校园,让学校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育人场所。它不但拓宽了年轻人的视野,而且使非遗产保护和继承工作"后继有人",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非凡的价值。而今,这篇文章从继承和教育的角度来看,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途径。我希望把思想和启示传递给读者。
-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具有鲜活生命的文化基因。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为了有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继承和传播非遗文化资产,就需要充分发挥视频技术工具的优势,使得非遗文化的发展不仅停留在一些图片或者文字上面。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工具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并针对如何更好地弘扬和传播非遗文化,使之和现代视频工具有效融合起来,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
浅议非遗会展对非遗保护与传播的作用与影响 2020-06-01
本文主要讨论了在当前国内和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渐重视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非遗会展的展陈特点、对非遗保护与传播的作用等等问题。
-
探讨非遗保护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位置及影响 2020-06-01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各行业发展都受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文化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属于不断发展繁荣的状态。而群众文化在文化大背景中处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影响,而非遗对于其产生的作用会集中在社会基本价值层面。所以本文尝试分析我国特色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位置和所产生的影响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影响因素——以高安采茶戏为例 2021-08-26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影响因素——以高安采茶戏为例
-
喀斯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以贵州省为例 2020-06-01
厘清喀斯特地区非遗分布的空间格局有利于盘点资源现状,客观了解区域文化产生过程,以提高非遗的管理、保护与开发水平。基于地理学空间视角,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贵州9个地州市10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结构层次分明,民俗类数量最多,曲艺、传统医药与传统美术类相对稀缺;(2)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不均衡,以贵阳市和黔东南州为双核心,中部和东部集聚明显,西部地区分布较少;(3)贵州省近90%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分布在海拔1 400 m以下的喀斯特低山、中低山区域,曲艺类占比最高,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技艺两类分布与主要河流流域拟合较好,民间文学类与明清时期主要交通干线空间分布关联较高;(4)地形地貌、水系、文化、交通、经济等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喀斯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0-06-01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类型结构齐全,类型分布差异化明显的特点,其中传统技艺类、民俗类、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挖掘保护较充分;(2)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上呈现"核心多,边缘少"的分布特征,形成以屯溪区与歙县为核心的2个高密度核心圈;(3)文化载体传承人数量在古徽州地域内相对富集,但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布不均状况;传习基地(所)在空间上呈现地域分布不均衡的格局。最后,从地方文化和地理环境、政府的保护与管理、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因素。
-
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06-01
以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样本,运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对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以民俗、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为主,传统医药、曲艺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的分布较少;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上呈现集聚分布的特点,总体空间分布密度以西宁—海东为中心向外围扩散,体现出"东密西疏"的特点;其在市域的数量分布以及类型分布上存在不均衡性。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与地形因素、水文因素、交通区位、民族分布以及人口因素息息相关。最后就进一步促进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遗空间格局的优化与保护利用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