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9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95)

共检索到 195 条数据

  • 荆楚纺织非遗传统染缬技艺衍生品创新应用研究——以天门蓝印花布楚凤纹样再设计为例 2020-06-01

    荆楚地区的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已有数十项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这些纺织非遗蕴涵着荆楚先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荆楚人民劳动与生活的结晶。本文以传统染缬技艺衍生品的创新应用为切入点,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楚凤纹样进行再设计,探讨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厘清了荆楚传统染缬技艺衍生品的创新性转化需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其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表达形式,需要激活其生命力。以楚凤纹样的再设计为例探讨传统染缬技艺衍生品图案如何实现创造型性转化,最后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分析与研究、设计与创新,达到创新性发展的目的。

  • 文化自信背景下苏州碧螺春制茶技艺非遗传承人培养实践研究 ——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2020-06-01

    苏州碧螺春制茶技艺2011年被列入中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手工制茶的局限,现在该非遗技艺的传承后继乏力。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依托大师工作室和专业发展,将非遗技艺嵌入专业和课程,为文化自信背景下苏州碧螺春技艺非遗传承人培养做了一些实践研究。

  • “非遗”贴布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应用比较分析 ——以阳新布贴和青森碎布为例 2020-06-01

    非遗传统技艺是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技艺承袭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湖北省阳新布贴和日本青森碎布的五个方面分析其审美特色与文化内涵,展示了中日"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从另一个角度传达了传统非遗艺术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和创新的紧迫性

  •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三晋文脉——太原市小窑头非遗文旅小镇巡礼 2020-06-01

    从山西省太原市区沿北沙河和307国道东行,一直到马道坡东头,就来到杏花岭区杨家峪小窑头村,一堵特色围墙之内,就是太原市小窑头非遗文旅小镇。据太原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建明介绍,小窑头非遗文旅小镇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高端文化项目。从2017年启动至今,已经入驻21个非遗项目。这些项目品种多样,包括民俗

  • 传统非遗文化纪录片摄制技巧——以传统手工制瓷纪录片《匠心冶陶》为例 2020-06-01

    传统手工制瓷纪录片《匠心冶陶》为研究手工制瓷技艺留下了宝贵资料,对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以该纪录片为例,探索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背景下的“非遗”文化类纪录片摄制问题技巧。

  • 文脉清江浦 非遗“磁场圈” 2020-06-01

    清江浦区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六百年的婉转跌宕,抒写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篇章,众多的传统技艺将清江浦装扮得华丽多姿,激发出"吴楚文化圈"、"运河文化圈""清韵多元文化圈"等一系列的文化现象,极大地推动了清江浦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全面挖掘,揭开传统尘封的面纱非物质文化是遗落在泥土里的珠玉,一经发掘就大放异彩。清江浦区高度重视民间非物质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在辖区内进行普查,上报线索千余条,梳理项目

  • 非遗视角下传统竹加工技艺在高校的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关系民族文化的延续,高校作为人才、智力、科研等资源的集聚地,应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创新、民间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的功能.传统竹加工技艺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派生出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伴随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包括竹加工技艺在内的诸多非遗项目都面临传承断代、与市场发展脱节等问题.因此基于高校资源优势研究传统竹加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其存续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基于VR技术的福清光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研究 2020-06-01

    虚拟现实(VR)技术是当今的一种新兴的科学技术,凭借其独特性,给人以逼真的“沉浸感”。论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传统的福清光饼制作工艺,设计了福清光饼非遗保护系统,并对用户的体验进行数据评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通过VR技术还原呈现福清光饼的诞生、发展及变迁,是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