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95 条数据
-
基于教育精准扶贫的侗锦生态文化保护区构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世代相传,与各民族人民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流变文化遗产。因此,开展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创新等产学研活动,培养非遗文化创新创意人才,才是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和教育精准扶贫可持续、可复制的有效发展模式。
-
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综述 2020-06-01
2008年,"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文化部非遗司在国家图书馆挂牌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具体负责开展古籍修复技艺在全国的传承保护工作。本文结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工作,综述古籍修复技艺在我国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
灌河流域民间传统技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2020-06-01
灌河流域民间传统技艺课程主要是指灌河流域传统手工制作技术和传统的地方曲艺技术等内容,这些传统技艺大多已被列为不同级别的非遗保护项目,校外教育基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需要完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本文主要通过课程开发背景、课程的价值、课程相关资源的整合、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的实施与管理以及课程的创新之处进行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
高校“非遗进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以灵尚刺绣传统技艺走进晋中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夹杂着祖辈情感、生活经历而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文化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具有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地方高校作为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基地,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与义务。在山西省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晋中学院引进了灵尚刺绣传统技艺,设立了刺绣传习班,鼓励学生用实践保护、传承活态文化。灵尚刺绣引进晋中学院具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但目前尚处于雏形阶段,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现实困境,只有落实学校、企业和学生3方的保护与传承责任,方可有利于刺绣传统技艺与高校研习基地的双向互动,从而促进非遗保护的系统化和多样性。
-
“非遗+”:破解传统技艺传承发展难题的新途径 —— 以沐川草龙编扎技艺为例 2020-06-01
家族传承规模小,技艺复杂收益少,传承保护招徒难,文旅结合渗透低,潜在市场拓展弱,保护发展财力紧,这是当前沐川草龙编扎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遵循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发展的要求,以“非遗+部门”形成保护合力;“非遗+宣传”辐射文化影响;“非遗+教育”创新传承模式;“非遗+市场”拓展潜在空间等“非遗+”模式,是破解沐川草龙编扎技艺传承与发展困境的新途径。
-
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的数字化保护探析 2020-06-01
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客观的分析了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的保护现状,以及即将失传的冰灯冰雕技艺抢救和保护日渐频危现象,传统的非遗保护形式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在对传统的非遗保护与数字化的非遗保护形式两者各自的特点进行了阐释和比较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提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数字化非遗保护的对策和思路,并针对采用数字化保护的优势和实现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和论证。
-
川陕革命老区非遗技艺"烧火龙"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2020-06-01
站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视角,探讨石桥镇的"烧火龙",不但是探究"烧火龙"这种非遗技艺,而且也是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非遗技艺"烧火龙"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文中阐述了川陕革命老区非遗技艺"烧火龙"的现状及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提出了非遗技艺"烧火龙"的保护与传承建议,为传承发展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一点参考依据.
-
临夏传统手工技艺的历史价值与现代传承探究 2020-06-01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临夏传统手工劳作技艺(以下简称“非遗手工艺”)融汇了历史传承、当地民族习俗和地域文化,具有工业化生产无法替代的文化温度。振兴非遗手工艺产业既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复兴,又关乎“三农”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