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9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95)

共检索到 195 条数据

  • 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特点及生产性保护 2020-06-01

    古法榨油工艺是我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制油方法、技艺特点凝结着中国古代科技精神。回顾了我国古代的制油方法,总结了其技艺特点,阐明了古法榨油产品的营养性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提出通过树立"非遗"品牌意识、建立古法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关联等措施实现其生产性保护的建议,旨在促进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到经济资源的转化。

  • 非遗烹饪技艺创新融合促进传统饮食健康化 2020-06-01

    中国烹饪技术源远流长,技艺精湛,众多食品烹饪技法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烹饪技艺进行创新融合,既能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又能很好的传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众多非遗烹饪技艺需要创新以便适应现代人们的饮食需求。比如在非遗烹饪技法中,腌制带来的高钠摄入可以通过改良风干技艺得到缓解;高脂高糖饮食—比如佛跳墙、甜品等,可以通过替换食材,增加维生素、矿物质丰富的食品得到改善;传统的低纤维素饮食模式,则可以通过增减、合理搭配食材得到缓解,通过对非遗烹饪技艺的创新融合来调整、改进传统饮食的不健康之处,让人们更加健康的生活。

  •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决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的路径之一。有效开发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首先必须了解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文章以北京地区为例,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者展开调查及访谈,利用SPSS20.0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消费者对传统技艺类非遗产品认知程度、价值认同、消费态度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出其消费决策模型,以期能为保护与开发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与参考。

  • 新媒体时代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播策略探究 2020-06-01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衍生出了新媒体产业,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以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新媒体在对于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播中的价值,分析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播现状,归纳出需转变主流思路、,拓展传播渠道,、融入现代技术,激发活力才能更有效地传播。为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人及相关保护部门提供可实行施的方案,同时也为类似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传播提供参考借鉴。

  • 关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的探究 2020-06-01

    传承主体、传承空间、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传承物,这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非遗"文化力"产生的主要结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的基础是传承主体,对非遗存续力的保护主要是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在工艺链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避免非遗要素因单独发展而产生偏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存续力持续和发展的关键在于整体性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的充分运用和使用则是其存续力的源泉

  • 非遗桦树皮文化表现形式与工艺对比 2020-06-01

    非遗桦树皮文化(以下简称"桦树皮文化")作为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传统文化的遗存,从文化角度,证实了这些民族在历史上的生活生产状态;从艺术角度,展示了这些北方狩猎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及对生活的热爱程度,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桦树皮文化是研究我国北方游猎民族史一块弥足珍贵的"活化石"。文章将集中分析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桦树皮制作技艺文化的表现形式并对其工艺进行集中对比。

  • 基于RMP分析的四川省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与利用路径研究 2020-06-01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为进一步加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7年四川省制定和出台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根据《条例》要求,结合RMP理论分析,四川手工技艺的保护与利用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补充完善相关单项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改革创新手工技艺类非遗形态和表达方式;加强科技与手工技艺类非遗的融合发展;打造手工技艺类非遗特色小镇。

  •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教育传承地方非遗服务水平调研报告——以黎明职业大学传承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为例 2020-06-01

    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不但包含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还与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相互依存。在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尤其要重视保护和传承这一类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地方非遗进入高职课堂成为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传承地方非遗工作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担当,要做到发展性传承的同时又能保持其活力及本真,需构建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传承非遗的教育模式,并进一步助推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