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4)

共检索到 24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经验与反思——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工作解析 2020-06-01

    2015年4月,文化部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工作,广东省迄今已开展了30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及16位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记录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深入思考了如何将抽象、无形的活态文化转化为标准化的客观文化呈现,实践了让非遗持有者主动设计和参与记录过程、并深化和反思了抢救性记录成果的传播和应用等问题。广东省非遗抢救性记录所秉承的理念和实践,旨在于保护和激发传承人的活力与自信,从而更好的实现非遗本身的活化和传承,其根本指向是普通大众,最终目的是非遗自身的良性传承与发展。

  • 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纪录工作初谈 2020-06-01

    2015年,文化部启动300名年满70周岁以上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希望通过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记录他们所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2016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出台,在此之前,我县便摸着石头过河,记录了大量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展示及生活状态,总共拍摄磁带365盘,刻录DVD光碟426张,转化数据文件近3000G,音频资料50G,图片文字资料500G。2016年之后,中心又按照新标准投入到抢救性记录工作中,并将这项工作常态化立体化,深入到长阳各项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之中。

  • 特殊情况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对策研究 2020-06-01

    在宏伟庞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河中,传承人作为遗产的携带者所与身俱来的承载和传递功能已愈来愈受到官方的强烈关注.抢救性记录工作,以全媒体形式系统记录传承人自身所掌握的精湛技艺和对文化传统的深切理解,尽最大努力延续非遗历史文脉,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于传播民族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弘扬民族精神,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新形势下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和传递者,面对当前我国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的严峻形势,开展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意义重大.本文从国家相关政策、新形势下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意义等方面入手,对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进行思考,提出了优化各级保护部门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基层保护单位职能作用等一系列工作措施.

  • 声光流转,记住非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侧记 2020-06-0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2007至2018年,我国共评定3068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其中超过400位已经离世。对传承人的技艺和记忆开展抢救性的记录和保存,成为非遗保护的当务之急。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对高龄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史、非遗实践和传承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并对各类相关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收集,为每位传承人建立专题资源库,并制作记录成果的综述片,进行公共传播。

  • 甘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文章就甘南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保护现状、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数据库、互联网+"非遗"、政府主导下的经济与文化传承共同发展、创新传承艺术等保护措施。

  • 为非遗传承发展保驾护航 ——记四川省“金熊猫”奖先进个人穆天钊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古老而鲜活的地域文化记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活化石”。但经过长时间的冲刷,这些口授相传的非遗正逐渐式微,有的甚至濒临失传或消亡。对于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员穆天钊而言,保护非遗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情怀。今年刚满30岁的穆天钊虽然才入行几年,但谈论起非遗来,他可谓是如数家珍。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创意维度思考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主要经历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三种保护方式,并不断结合立法保护推进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持久性和完善性。抢救性保护是基础,整体性保护保障,生产性保护是动力,立法保护是支撑。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