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1)

共检索到 11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探讨 2020-06-01

    《中药炮制学》是中药学类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中药炮制技术"作为我国最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制药技术,已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探讨在《中药炮制学》授课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改革方法与教学实践,通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树立中药炮制保护意识与传承创新并重的学习观念,感知"非遗技术"等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期为中药炮制人才培养的提供思路借鉴,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 基于高校教育云的纺织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以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继承,随着近年来非遗在高等教育中的创新融合,在资源整合、教学形式、技艺传承等方面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总结近年来高校非遗教学的部分特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非遗传承数字化的必要性。并以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部分纺织技艺与实践经验为例,结合高校云教育平台与教学资源的纺织丝绸非遗技艺融入高校教学的改革,围绕资源整合、平台设立阐述实现路径,以期为改进非遗传承模式,创新高校纺织专业教育提供借鉴。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轻化工程实践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2020-06-01

    以纺织、服装、轻工和材料等特色学科资源为基础,通过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梳理出艺工融合的纺织类非遗知识链,并以纺织品印染加工为主线,构建特色鲜明的轻化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将现代纺织高新技术与非遗传统技艺相融合,让学生体会中国身份、认同中国文化和培养中国精神。

  • 美术类非遗金石传拓融入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20-06-01

    以金石传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探寻其在高校内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传拓作为我国古代典型的平面视觉艺术,有必要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进行推广,不仅可以加强传习的深度,还可以融入创新元素,有利于此项非遗良好传承,同时在教学改革中注入新鲜血液,进而使培养的人才符合时代发展,促进区域化经济前行。

  • 非遗类微纪录片创作实践教学改革 2020-06-01

    在党的"十三五"计划中,教育部相关措施强调我国优越历史文化继承和开创性的进步是教育从业者急需解决的现代难题。推进历史文化的继承与进步,特别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和继承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把优越的非遗文化保护好、继承好、发扬好、宣传好是现代社会提高文化软能力强国以及加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道路。继承和守护优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自信,提高青少年的文化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更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本篇文章根据"互联网+"背景,从使用微电影记录的电影表达切入,讨论现代媒体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微电影记录的表述和记叙政策、创新实操和学科教育的改变。

  • 非遗视角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2020-06-01

    现阶段,我国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的重视力度。在现有的高校艺术学校在开展设计类课程的时候,要全面的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情况。对于高校艺术设计类课堂而言,要转换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在引进新型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艺术学习期间,明确感受到物质文化遗产意义。在本文中,重点研究了非遗视角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 基于“非遗桂林”视角下工艺美术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0-06-01

    将桂林非遗文化的内涵融入工艺美术品设计课程教学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紧密结合,以非遗传承人带领学生接触更多“非遗”技艺,对“非遗”技艺进行教学资源转化与整合,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工艺美术品设计过程中更有文化自信获得感,探索高校工艺美术品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路径。

  • 非遗类微纪录片创作实践教学改革 2020-06-01

    在党中央"十三五"规划中,文化部有关文件提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性的发展是文化工作者亟待解决的新时代课题,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重要的命题。[1]将优秀的非遗项目保存好、传承好、发展好、传播好是新时代建设文化软实力强国的必要途径。传承和保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树立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快实现新时代的特色中国梦,加强青少年民族自豪感、文化归属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互联网+"时代,从微纪录片的影视语言入手,探讨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微纪录片影像化表达与叙事策略、创作实践与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