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40 条数据
-
扬州“非遗”中“致用于世”的高职教育启示* 2020-06-01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 “致用于世”的特征对于高职教育有着鲜明的启发意义。本文以扬州“非遗”雕版印刷术、古琴为例,分析了“非遗”项目在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方面的适应性,以及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实用性,以此为启发,分析了高职专业技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实用性。
-
畲族非遗服饰融入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探究 2020-06-01
畲族是福建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畲族服饰是畲族文化的精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畲族服饰融入福建省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既能够丰富专业教学课堂,也能够让畲族服饰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对保护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性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畲族非遗服饰融入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探究成为摆在该省服装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
非遗舞蹈进校园教学课例探究——高跷赶犟驴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不可缺失的角色,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和老龄化社会的形成,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校园青少年这一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传播与发展,将教学活动与文化传播相结合,为今后传承做好铺垫,所以通过"非遗"舞蹈《高跷赶犟驴》走入校园,以中小学生为授课对象展开了课例探究,只有通过这种教育,才能不断丰富他们的非遗知识,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让非遗在他们心中扎根,让他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这样才能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与发展
-
基于“非遗桂林”视角下工艺美术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0-06-01
将桂林非遗文化的内涵融入工艺美术品设计课程教学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紧密结合,以非遗传承人带领学生接触更多“非遗”技艺,对“非遗”技艺进行教学资源转化与整合,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工艺美术品设计过程中更有文化自信获得感,探索高校工艺美术品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路径。
-
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高校美育教学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资源强有力的支撑部分。然而,在日趋边缘化的背景下,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既有助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审美认同。本文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就其必要性及价值进行了归纳,并从两者的融合路径上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发展建议。
-
从包豪斯的发展探析高职教学中非遗传承的工作坊制 2020-06-01
文章以"高职教学中非遗民间美术传承的工作坊制研究"教改项目为研究切入点,以陕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为核心,以凤翔木版年画为项目主题,比较包豪斯工作坊制与中国现当代工作室制、工作坊制之间的异同,尝试分析并探索适合我国高职艺术院校非遗传习的教学模式。
-
非遗类微纪录片创作实践教学改革 2020-06-01
在党中央"十三五"规划中,文化部有关文件提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性的发展是文化工作者亟待解决的新时代课题,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重要的命题。[1]将优秀的非遗项目保存好、传承好、发展好、传播好是新时代建设文化软实力强国的必要途径。传承和保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树立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快实现新时代的特色中国梦,加强青少年民族自豪感、文化归属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互联网+"时代,从微纪录片的影视语言入手,探讨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微纪录片影像化表达与叙事策略、创作实践与课程教学改革。
-
留青竹刻走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的形式初探 2020-06-01
常州留青竹刻是独居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近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其学习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手工操作能力,都是学前专业学生本身所具备的,且他们的文化素养与认知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渗透至幼儿园中。因此,为更好的将地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本次将留青竹刻非遗传承人邀请至学校课堂,尝试以课堂教学的模式传授竹刻艺术,逐步归纳整理成较为完整的留青竹刻教学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完善教学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