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98 条数据
-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现状研究 ——以广东省音乐类非遗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具有社会、经济等多种价值的活态的文化传统。随着全球化、都市化的高速发展,非物质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传统的传承方式已不再满足时代的需求。具有多重优势的新媒体数字技术是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能有效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广东省的音乐类非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目前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普遍做法,探索更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方式,实现文化遗产的重现、再生和利用。
-
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再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之所以成为知识产权模式不能承载之重,在于知识产权固有的制度缺陷性,这种固有缺陷能否通过知识产权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来解决,是立法模式选择上的难题。然而,从保护少数族群文化利益的角度出发,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这一新型保护形式的运用,会使得少数族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进一步被侵犯或盗用的可能。因此,有必要在大数据的背景下重新思考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障碍及对策。
-
从八宝团龙妆花缎复制谈云锦非遗档案的活化传承* 2020-06-01
百年老厂南京中兴源丝织厂曾经辉煌一时,留下许多宝贵档案资料。文章从云锦这一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入手,系统分析了中兴源丝织厂与南京云锦的关系、八宝团龙妆花缎的复制、云锦色彩及数字化研究等,尝试利用科学的手段保护非遗文化,真正实现档案的活化再利用。
-
人工智能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进阶路向 2020-06-01
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造性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过程中的角色进行定义,解决非遗数字化过程中出现的包括数字信息管理低效、传承方式创新乏力、资源利用形式单一等新问题,并且进一步在非遗保护中发挥前瞻科技,诸如智能数据管理、破除信息壁垒、优化传承手段等作用。
-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温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体系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是立足于传统的传承人保护基础上以数字化手段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从而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传承的目的。本文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特征,研究数字化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的意义,借鉴协同系统理念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而构思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体系,最终形成"体系"至 "子系统"的格局,"非遗斑块"+"数字廊道"+"非遗基质"的运转模式。
-
数字非遗传承中严肃游戏项目开发与应用探讨 2020-06-01
[目的/意义]旨在探究数字非遗通过严肃游戏进行有效传承的方式,为我国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提出严肃游戏项目开发与应用的针对性建议。[方法/过程]根据静态艺术、时空艺术、动态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分别选取Yong’s China Quest Adventure、ICURA和Tsamiko Dance三种不同非遗类型主题的严肃游戏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文化遗产主题严肃游戏项目研发框架对案例的开发过程进行详细对比,同时分析案例在非遗传播和传承中的应用。[结果/结论]从案例分析中引发对非遗主题严肃游戏项目研发和应用的思考,并从资源、技术、人员、平台和理论五个方面对我国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开发应用与非遗文化教育和传播相关的严肃游戏项目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非遗数字化传承工作提供新思路。
-
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创新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意识不断增强,国家间的竞争最终也将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对经济的发展都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我国政府也构建了由国家级、省市级、地市级和区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组成的保护体系,但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而濒临消亡,非遗传承人居住的环境、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等社会现像都对非遗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现代信息社会,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以互联网为媒介用现代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发展研究。
-
数字化之下的非遗保护策略 2020-06-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通过相关概念的梳理,分析了当前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存在的不足,并从专业人才培养、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引入数字化标准、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档案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