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9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98)

共检索到 198 条数据

  • 非遗展示的传播与接受方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展示遵循本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在展示空间采用非遗实物展品和数字化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展陈方式,使得非遗在观者与其自然历史背景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非遗信息的传播能够扩大其影响力,加强社会群体的持续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 数字媒体时代胶东剪纸创新发展及传承思考 2020-06-01

    胶东剪纸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艺术造型具有自身地域特色,同时反映当地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富含胶东人民的思想与情怀。数字媒体时代下,胶东剪纸在保留原生态剪纸门类的前提下突破瓶颈,结合时代进行改革创新,融合产业、教育等进行产、学、研多方位发展。以上为其他剪纸类非遗的发展提供技术路线及经验参考。

  •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分析 2020-06-01

    我国地大物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然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千姿百态。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文化生态逐渐遭到破坏并产生变化,致使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临消亡的危险,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文章分别分析了非遗数字化采集、存储、展示和传播阶段中的几种手段;以皮影戏为例具体分析,提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建议,最后对尚待解决的难题展开思考。

  • 基于短视频探析非遗产业化经济发展 2020-06-01

    随着中国数字化与5G时代的兴起,社交网络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中异常重要的一部分。短视频的崛起,带给人们独处时了解世界、进入世界、探究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例如抖音、快手、微信小视频等。这些短视频平台成为弘扬与传播我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渠道,两者相结合的模式使得非遗的相关产业链焕发生机。本文分析阐述抖音、快手上对非遗短视频的传播模式,分析短视频在非遗产业化中的角色与功能,探析相关路径,促进非遗项目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协调发展。

  • 非遗类纪录片摄制中VR虚拟技术的运用研究 ——以《苏韵传承》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元素被国内影视作品广泛接纳,影视类艺术工作者还积极主动地将"非遗"或者那些还未被纳入"非遗"名录里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融入至影视艺术创作中。本文以苏州昆曲为题材,以摄制非遗纪录片《苏韵传承》为案例,旨在突破传统纪录片的拍摄方式,研究运用VR虚拟技术拍摄,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代入感,致力于应用更多新型技术方式来加大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吸引社会各界关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 新媒体环境下“非遗”的活态传承策略 ——以黑龙江省满族祭祀文化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是一个民族对于优秀文化的凝练。满族祭祀文化是作为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东北地区已有上千年历史,既保留了满族人特殊的文化内涵,也反映出满族历史的发展轨迹。文章探讨了满族祭祀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挑战,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化传播为其发展带来的新契机,并提出了传播策略,从而使"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 数字传播视域下衡水非遗国际化传播策略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今科技快速发展,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分析其传播现状,研究其中的问题并从数字传播角度探究其国际化传播策略,完善衡水非遗传播体系,为衡水非遗的国际化传播提供方法和路径。

  •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策略探究——以“互联网+”为视角 2020-06-01

    随着数字化手段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少数民族非遗传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本文立足“互联网+”视角,分析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优势与壁垒,研究互联网与短视频、VRAR、博物馆、文创产品数字化再现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得出以建立观念为导向、创新内容为主体、拓宽渠道为载体、动员受众为依托、激活效益为目标的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