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8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81)

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 ——以贵州省雷山县上朗德村为例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状态的维持,强调一切文化遗产资源的转化发展需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其中符合传统文化传承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鉴于此,文章以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镇上朗德村为例,探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生产性保护的旅游开发传承现状,并从优化投融资环境、拓展市场规模、开发产品新形式、延伸非遗产业链方面,提出基于生产性保护的上朗德村非遗旅游开发传承优化路径。

  • 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法律应对 2020-06-01

    随着国内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物质载体被损毁、文化价值遭摒弃、传承后继无人等保护困境,而我国对“非遗”的法律保护仍存在着缺少顶层设计、缺少实施细则、缺少诉讼救济、缺少社会引导等问题。目前应对的措施应是:从国家立法、政府行政、社会公益、民众参与等四个层面入手,完善我国“非遗”的法律保护。

  • “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生态 2020-06-01

    经过十余年非遗传承保护实践工作的推进,非遗保护逐渐进入常态化。“互联网+”的提出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也会有效推进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步伐。后非遗时代的对策更需要在原有保护传承形式基础上创新机制和工作方式,让更多的民众走进非遗、了解非遗,传承文化精神,建立文化自信。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 ——以泾县油纸伞视频制作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包含着重大意义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见证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目前,非遗的保护手段主要是以提升认知、深化研究以及呼吁保护为目的 ,因此创造保护、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是非遗保护的必要条件之一。基于以影像为载体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创新概念,以泾县油纸伞视频制作为例做研究,为非遗保护创造优良的传播环境、延展传播效果,有效并创新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数字记忆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基于对数字记忆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首先,阐述数字记忆基本内容。然后,分析数字记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应用的重要作用。最后,针对数字记忆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给出加强对非遗档案化的保护、加强对非遗活态化传承等措施。

  • 新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必要性——以察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斯尔”为例 2020-06-01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传播研究的日趋增加,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播发展成了关键问题。本文从察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斯尔”数字化传播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使用新媒体技术对非遗传播的必要性。通过对“阿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传承方案,有效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察哈尔地区民族文化、延展现实研究等多重意义。

  • 云南苗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研究 2020-06-01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对云南省苗族国家级、省级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云南苗族传统体育非遗:各地州保护不均衡;发展与传承经费严重不足;苗族同胞保护意识淡薄;未建立四级档案数据库;基本无传习场所;未建立陈列馆;竞技性项目传承情况不容乐观;传承人各地州后继乏人;传承人传习经费不到位等是云南苗族传统体育非遗发展与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关于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 2020-06-01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这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承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各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大整理、开发、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的建设,在科学开展传承教育的背景下,推进非遗传承工作的发展。本文就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