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非遗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意义及实现路径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存在,承载着中华民族从远古以来形成和传承的民族精神基因,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道德观念、情感寄托与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为生动、最为鲜活的表达.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引入"非遗"资源,可最大限度地提升"非遗"的传承与传播,对实现国家语言文化战略意义重大.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非遗"传承传播实现的路径在于解决好"非遗"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问题
-
新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意义 2020-06-01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入新时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传承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而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共享记忆"的重要纽带,不仅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髓,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至今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并且在数字网络技术、互联网移动媒体等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影视作品中的非遗文化渗透也为新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将就新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意义进行探讨。
-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整理研究 2020-06-0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宁夏自2007年开始在各类非遗项目主要流传地,以当地的项目传承人为中心,选择建立传承保护基地,不但使项目的保护措施落到实处,也成为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开展的实在抓手和工作成果的展示窗口.本文对宁夏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做以全面整理,并对其设计思路、发展状况及工作进行分析研究.
-
非遗元素与宁夏观光夜市适度融合研究 2020-06-01
文以载道,旅以致远。非遗元素的存续需要传承的文化空间和依托良好的文化资源,从而得到更为良好的发展。宁夏观光夜市为非遗元素提供新的载体和文化空间,与本土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对接,实现其经济效益需求。本文以宁夏观光夜市为研究个案,提出"适度融合"理念,探讨非遗元素与宁夏观光夜市适度融合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参照其发展问题,探索二者适度融合的路径和策略,以期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对宁夏观光夜市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东南亚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观*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对2013-2018年参加中国—东盟戏剧周的东南亚11个国家26个文艺团体演出剧目的追踪调查,探析影响东南亚国家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外来因素,研究在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经验和危机,并对其学术理念、公共文化展演实践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并作批判性吸纳,有助于中国表演艺术类"非遗"的建设,对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广西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职业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进行现状分析,并借鉴国外开展较为成熟且具有代表性的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广西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广西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非遗传承育人的策略探究 2020-06-01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教育平台.在民族地区非遗传承教育的政府战略下,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通过从师资建设、课程建设、艺术创作、校园文化建设等领域,全方位推动"侗寨·五娘"文化融入学校教育,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实践,总结出了职业院校非遗现代传承育人的策略
-
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2020-06-01
本文首先对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分类,包括民俗节庆活动类、民间表演艺术类、口头传统表现类等五大类。接着阐述了海盐县地理概况及非遗开发现状。最后提出了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具体模式,包括博物馆模式、组合开发模式、工艺生态园模式、旅游商品模式和主题文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