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8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81)

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建立和运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目前我国文化工作的重心之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实施非遗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效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并加以利用,是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必要举措.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立的重要性,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类别以及收集保管措施,并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转向 2020-06-01

    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下发,大众视野再度聚焦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本文重点关注了剧烈的社会变迁冲击之下,非遗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非遗的相关研究又是如何实现由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由传统媒体到社交传播与微传播风行的转向

  • 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关联与协同保护研究 2020-06-01

    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遗存,其产生与传承过程具有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共同的地域环境,代表着相似的文化记忆,体现着相似的文化气质,这构成了非遗文化协同发展的基础。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大趋势和大背景下,三地非遗文化的沟通与合作快速升温,在产业协作、文旅合作、联合展演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绩,整体呈现新的面貌。受限于三地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等客观条件,受地方保护主义等主观因素影响,京津冀非遗文化协同发展仍然面临瓶颈约束和多重障碍。突破发展瓶颈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改革京津冀非遗文化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共赢模式,促进京津冀三地非遗文化和谐健康发展。

  • 增强现实在民间工艺展示中的运用研究 2020-06-01

    文章对传统民间工艺进行数字活态化传承与研发,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突破其传统的静态保护和展示模式,重新挖掘传统民间工的时代价值,激发传统民间工艺的活力,使人们了解传统民间工艺真实的艺术风采和文化内涵。以体验为核心,将交互式增强现实技融入传统民间艺术的展示中,创新传统无反馈单向显示模式,提高人们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兴趣。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建立移动终端台、开发文创衍生产品,最大程度实现非遗文化传播和内容形式的深度延展。以AR技术及移动终端作为工具和载体,通过静态保护动态传承和开放性普及传播的形式,激发文化价值潜能,提升京津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的综合价值,为带动文化创意产做出积极贡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保护和传承一直是亟待优化的难题。在维护传统文化不变质的前提下,结合现代智能化技术——全媒体传播、大数据精准锁定关注用户和消费群体、全方位数字化记载、数字化智慧教育等——为后人展示更加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传承传统手艺人的技艺,沉淀非遗文化核心。

  • 舟山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以舟山走书、渔民画为例 2020-06-01

    随着舟山旅游业的蓬勃兴起,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舟山实际情况,以舟山走书、渔民画为例,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发掘人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分析当前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探索非遗文化在新时代要求下推陈出新、大放异彩的现实路径。

  • 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对于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工匠精神,提高海外文化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资料、网络平台与国际活动的现状调查,发现其中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由此提出从政府支持、高校合作、专家指导三方面进行改善,以期为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工作提供对策,引起学术人士对非遗翻译的研究,并呼吁各界加大相关工作的投入和支持.

  • 地方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与策略_x000d_——以零陵花鼓戏为例 2020-06-01

    以零陵花鼓戏为例,探讨了地方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与策略.研究发现,地方媒体在零陵花鼓戏的传播中缺乏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零陵花鼓戏的报道数量少,内容单一,对零陵花鼓戏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入挖掘;传播手段单一,缺乏受众意识,非遗报道的故事性较差,叙事模式单一,可读性较差.由此提出,深挖非遗项目的 文化内涵,借助非遗纪录片讲好非遗故事;重视受众的喜好与需求,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手段创新传播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