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8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81)

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拥有着古老文化的多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姿,种类异彩纷呈.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追溯到原始的文化创造,如原始乐舞的表演、口头歌谣、工艺技能等,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由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中国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价值、情感因素和文化意识,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状况、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虽然我国的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博大精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要总结经验、结合国情,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途径.

  • 被众筹的非遗们如何逃脱束缚 2020-06-01

    目前更关键的还是让消费非遗,变成非遗消费,否则,一切都是奢谈阿彦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爱好者,对她来说,过年期间在各大众筹上淘非遗产品的经历,却不那么美好。"各种价格不菲的壶、画或其他,却大多只是一种摆件。没有太多的实用功能,不过是从传承人家里,摆到了我的家里。"阿彦对于在众筹平台上泛滥的非遗作品如是评价,"作为

  • 晋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1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化教育的关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育,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完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晋南地区的非遗文化为具体切入点,分析了晋南非遗文化对美育的重要性,并探究了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希望能够对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当代大学生对非遗研究的重视度 2020-06-01

    大国辉煌,蒸蒸日上,当今时代的发展离不开老一辈劳动人民的智慧创作与传承,留下了众多优秀的遗产。其中,一部分被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很多的民间艺术起到了提升当地经济的重要地位。最早的草编遗物是由我国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七千余年。当代大学生对非遗的重视度日益提高,不仅仅是对非遗重视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深刻的喜爱。

  • 特色小镇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以广州从化为例 2020-06-01

    随着经济发展,针对城市当中的特色小镇进行建设已经成为当地发展的一种新机遇与新形态,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开发占据了重要地位。基于此,文章针对特色小镇建设当中非遗保护与开发的意义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面向居民进行特色小镇建设与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宣传教育、精准定位非遗文化特色、加大非遗保护与开发的投入以及引进高质量人才、健全保护机制等方式,以广州从化为例,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与依据。

  • 桃源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角下的中职服装专业特色课程开发研究 2020-06-01

    中职院校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较大的优势,中职院校需要在进行课程开发时,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此,笔者将桃源刺绣作为研究对象,对中职院校桃源刺绣课程开发进行了分析,首先从桃源刺绣课程开发的意义入手,给出了中职院校开设特色课程的要点,中职院校需要建设非遗教师队伍,进行多方合作共同开发,并加大特色课程开发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职院校的特色发展。

  • 关于“非遗”舞蹈保护与传承的几点可行性建议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包含了各地区、各民族所保存、流传下来的舞蹈,它记录了各地区、各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劳动等内容,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紧贴人民的生活,体现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个性特点及审美习惯.大部分"非遗"舞蹈是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得以延续,少数则有其相应的文字、图谱等资料的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正遭受到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呼吁大家,放下手机,走出家门,亲身去感受、去体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去保护、去传承我国"非遗"舞蹈文化.

  • 传保并重学用结合——浅谈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载体,正面临着大面积被遗忘、遭损坏、趋消失的严重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已日益紧迫.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职业教育的意义,并以山东青州非遗保护工作为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职业教育的工作方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职业教育推广价值三方面进行探讨.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中去,实现学校、学生和"非遗项目"的三赢,使教育传承在"非遗项目"保护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