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蒲州伞秧歌在“后非遗”时代的发展探析 2020-06-01
随着"后非遗"时代的到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由第一层级的普查、申报、确立名录和第二层级的研究、调查、探索过程转向第三层级的多样态发展创新中。本文以蒲州伞秧歌为调研对象,探究其在"后非遗"时代的发展状况与问题,以小见大、以点见面地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有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可以更好地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通过多渠道、宽路径推进"非遗"发展,最终将整个艺术的发展推向新高度。
-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践研究 2020-06-01
三明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山区,"林深水美茶香人长寿",自然资源禀赋突出,同时历史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留存有深厚多样传统文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活态"这一特殊性传承模式流传至今,在传统文化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三明地区的"非遗"项目并未得到充分、稳定和有长远谋划的开发,导致对其的多角度继承保护、推动发展仍然任重道远。近年来,我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市场日趋成熟,依托文化创意产品理念和框架,将三明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开发成为知名的非遗文创产品具有较好的可行性。鉴于此,非遗领域人员应精准把握文化创意产业精髓,将传统非遗项目与现代设计元素有机结合,为非遗文创产业开创广阔前景。
-
门歌生涯六十载 ——殷光兰口述史料的挖掘与整理 2020-06-01
门歌是流行于皖中、皖东、皖西地区的一种歌唱形式,即兴演唱的小段为民歌,有固定情节的坐唱为曲艺,因卖艺人沿门乞讨时演唱而得名,2006年,门歌入选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区域音乐类非遗的门歌,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衍变、传承,彰显其独特艺术魅力,但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当下,门歌在相当长的时间未能有效地与时俱进,出现传承人断层的迹象。鉴于此,以门歌传承人殷光兰口述史为个案,拟从门歌历史渊源与音乐特色;山王村俱乐部与门歌结缘;门歌创作和表演的深刻记忆;门歌歌集的出版与传承保护4个方面探研,试图挖掘门歌传承人殷光兰生命历程的历史细节。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模式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以行政为主导的保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急剧消亡的趋势,及时有效地抢救了大批非遗项目。然而,这种模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中存在的"条块化"割裂、"碎片化"分散问题。
-
乡村振兴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困境研究① 2020-06-01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西方体育文化给我国的体育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我国各民族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体育非遗产品正面临着非常艰难的保护和传承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抢救和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就变得异常重要。希望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可以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来促进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
-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应用研究——以桦树皮产品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成本不断提高,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无人继承的局面,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进程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桦树皮产品为例,桦树皮产品具有非常高的审美、艺术、史学研究价值,对桦树皮产品的传承与推广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文章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社会形势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与传承策略:一是做好树木栽培,明确伐木种类、二是开展高校合作,促进文化交流、三是开设艺术展馆,打造文化之乡、四是建立非遗档案,保障技艺传承、五是联合媒体平台,开展公益教学、六是结合电商平台,以销促保,以销促推。文章希望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到消费中的伦理问题*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保护、研究、传承到消费的过程中,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就是伦理问题。本文首先陈述所提倡和遵从的伦理原则,强调将学科伦理与日常生活中做人的伦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保护非遗中的记录阶段,然后,以对非遗的影视记录为例,分别论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列举涉及伦理和价值观的学科事例,并具体说明对非遗传统的影视记录中,在理论和技术层面都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本文希望抛砖引玉,尽早建立符合中国社会和学科特点的伦理规则,特别是在民俗学和文化遗产研究领域。
-
新式家庭年夜饭:非物质文化遗产烹饪技法的创新应用 2020-06-01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除夕当天,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也是中国人最重要传统习俗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年夜饭的烹饪技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烹饪技法现代化的传承人,多年来深入学习、研究各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烹饪技法,传承各家非遗技术,经过多年的创新实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烹饪技法创新应用在传统年夜饭的主菜、主食以及甜品的制作中,在保留原有年夜饭最地道口味的同时让年夜饭更加健康,又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深入了解和亲自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烹饪技法,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