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泉州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 2020-06-01
泉州南音是见证闽南语系地区文化生活的重要凭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建档保护是避免南音社会记忆断层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南音建档保护的必要性,基于南音非遗建档保护工作的现实困境,从完善南音非遗建档制度、加强南音档案收集、推动数字资源整合、明确南音建档主体、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加强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工作建议。
-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的模式及启示 2020-06-01
通过分析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丹麦等传播实践,总结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主要有"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分权共建"三种模式。结合现状分析"政府主导"模式最适合我国,国外经验还启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应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传播的双赢模式、制定非遗档案信息传播的法规政策、形成特色非遗档案资源的传播品牌。
-
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抚州市图书馆为例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公共图书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文章从非遗保护的意义和抚州非遗概述入手,分析公共图书馆在保护工作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并以抚州市图书馆为例,列举了部分保护措施,借以抛砖引玉。
-
互联网视角下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策略 2020-06-01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宽了非遗文化对外传播的渠道和方法,新型网络媒介的不断涌现也为非遗文化对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资料收集等方式,探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现状,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渠道、方法、内容、效果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
论少数民族非遗纪录片的文化空间建构* 2020-06-01
“文化空间”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建立在历史和空间的辨证关系上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维度。纪录片作为声画并茂的影像载体,在记录仪式、技术和艺术等文化空间表现形式上弥补了传统媒介形式的不足,凸显了纪实影像在构建文化空间上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近几年的代表性少数民族非遗纪录片进行分析,可见其主要从核心价值的符号化、日常生活的美学化、仪式实践的身体化三个方面进行“文化空间”的建构,并呈现出流动的社会背景下个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审视与思考。
-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06-01
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最邻近距离分析、区位熵分析等方法,结合Excel数据计算,对吉林省380项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文化区差异、民族聚集和气候水文等三个方面探索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因素,以求为吉林省非遗项目的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相关依据。
-
基于“学习强国”App的非遗新媒介叙事研究 2020-06-01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重视新媒介叙事和传播问题。研究回归传播的内容起点,将"学习强国"App作为切入口探析其中的非遗叙事,并借此获知当下非遗新媒介叙事的现状。"学习强国"中的非遗叙事特征表现为以下三点,碎片化叙事适合移动端传播;叙事空间的强地域特色;宏大叙事与个性化视角相结合,并针对叙事风格和叙事形式等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
-
社会变迁视阈下非遗“活态传承”研究——以满族说部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社会变迁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传承"困境为研究视角,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满族说部作为研究个案。社会变迁使得发轫于传统满族"讲古"文化习俗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满族说部的演进形态,由氏族指定的传承人当场讲述转变为文字记载;敬祖、祭祖、颂祖的传统功能转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留存价值。在众多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中,家族与家庭结构分化、区域经济结构变迁、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现代化进程中"去地域化"的消解因素等,客观上造成了满族说部难以"活态传承"的困境。笔者提出"重建""再演"的双轨结合方式以达到满族说部"活态传承"的效果,"重建"是指满族说部传承人依旧俗规制保留拜师收徒、秘传说部记忆方法、教导氏族文化内涵,求"根"求"质"不求"量"的传承方式;"再演"是指保留满族说部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以普及和推广的表层形式扩大非特定文化圈的民众了解满族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