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背装古饰文化传承与艺术价值研究 2020-06-01

    背装古饰给一方民众全新的娱乐方式的同时也传达着一些传统文化的积极思想。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以背装古饰构造为着眼点,探究背装古饰的艺术价值,以服装为载体,让消费者重新认识非遗元素。探究背装古饰的文化价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新的姿态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以此体现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价值和时代魅力,弘扬文化自信精神,呼吁人们关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 时空视角下非遗数字化问题与策略研究 2020-06-01

    工业革命4.0数字化发展带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时空变革。数字媒体概念提出的几十年时光中,历史记忆载体的变化带来了文化理解的差异。将非遗数字化、视觉化,置入虚拟空间,再将文化内容映射到意识空间,在这来回穿梭的过程中非遗的意义是否发生改变?非遗数字化不仅仅是呈现形式,本文将以时空的角度透视数字化后非遗的意识特点,定义数字化非遗的传播空间,思考数字化问题的本源,探讨非遗数字化传播的体验策略与发展空间。

  • 非遗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价值与传承思考——以蒙古舞呼图格沁为例 2020-06-01

    蒙古舞呼图格沁作为内蒙古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促进文化传承、发展文化多样性、树立文化自信、助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与价值。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地理环境、语言和审美的改变,蒙古舞呼图格沁已面临失传的危险。鉴于此,我们以蒙古舞呼图格沁的价值为出发点,以蒙古舞呼图格沁为例,研究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文化强国视野下的“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问题探析 2020-06-01

    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是增强传承人自身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是"非遗"保护性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下文化强国战略发展目标的根本要求。通过对"非遗"及其传承人的特殊性与区域性理解、认识,积极探讨"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的路径,认为"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项持续性工作,对"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的目标一方面是提升文化知识水平、拓展艺术审美视野,另一方面也是增强"非遗"传承人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

  •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基地的研究——以甘肃省临夏市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青少年是非遗传承保护的生力军,我国青少年群体有1.4亿多人,他们接触的文化一直是西方流行文化,淡化了民族文化意识,缺乏传承的自觉。通过建设非遗研学旅行基地,既可以加强对地区非遗的关注和认识,也可以在研学中提升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同时,对推动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研学旅行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从粤剧提纲戏编演看粤剧排场的历史价值* 2020-06-01

    粤剧排场是指由固定的脚色行当、锣鼓、音乐、身段、舞台调度组合而成,用来表现特定的情节或情境的表演片段。作为粤剧传承的核心内容,排场在粤剧的编剧、表演和演员培养中都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特别到了清代,粤剧提纲戏编演中大量使用排场,使得粤剧排场在提纲戏的编写和表演中都形成了一定规律,与此同时,提纲戏的表演生态也影响着排场演出,使得熟识排场成为了许多粤剧演员"扎起"①的重要因素,成为了粤剧演出产业链条上重要的一环,也影响了现代粤剧发展。总结粤剧排场在粤剧提纲戏编写、表演中的运用规律,可为非遗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在新媒体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新式视频技术的优势,彰显出非遗文化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满足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许多人重点关注的问题。由此可见,研究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本篇文章在剖析新媒体的基础上,提出传播非遗文化的举措,希望能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启示。

  • 现代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与叙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一般是建构在地方性表述之上的,而在现代语境下,这种表述正在受到冲击——在传统与当代、地方化与全球化之间,面临着存亡与变革的抉择困境。非遗正从社会文化场景中脱离出来,成为通俗化的表达,并有沦为现代艺术表达的附庸之忧。因此,面对现代语境下表达与叙事的困境,非遗保护应当持有更为审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