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微信小程序在非遗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以“香昱”微信小程序的设计开发为例 2020-06-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标准的5G技术逐渐普及和国家政策的扶持,通过"互联网+传统"的合作应用模式,许多传统产业以及文化在市场上开始以新的形象重回大众和社会的视野,得到了许多关注与支持。《"香昱"—非遗在小程序中的创新运用与推广研究》就是利用数字化与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开发的一项微信小程序项目。以传承保护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以关注传统文化、非遗的爱好者为目标人群,探索研究具有针对性的非遗推广微信小程序,为大众和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利用方向——以敦煌为例 2020-06-01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融合了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互联网技术逐渐占据日常生活,如何将现代技术运用于传统敦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并发扬其文化内涵,是非遗产业正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影像化保护角度出发,基于影像化保护及现代技术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意义的理论实质,通过剖析当前敦煌影视化保护的主要问题,论述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措施及方向。
-
“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相关政策措施研究 2020-06-0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这就要求在下一步的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在《建议》指导下,政府需要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实施政策和措施,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强化总体规划意识,注重配套设计,突出地域特色,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支持探索各种市场化手段的使用,培育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市场环境。要处理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形成全国一盘棋,在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把农村拆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深化非遗文化的标准化和非标准化建设改革。要充分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各地发展不平衡,非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完全标准化是不可能的,必须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治理水平。
-
非遗分类及非遗阶元系统建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的基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现有的多种分类方法存在类目设置不全,类目互斥性较差,分类层级较少等问题,为了适应非遗保护工作重心转向的实践需求,需要对现有分类体系进行完善。分类学具有较为成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机制,其研究对象与非遗同样具有传承性、多元性和活态性等相类似的微观特性,以及种类多样、分布广泛的宏观特征。在借鉴分类学的分类体系,结合现有的非遗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建构了多层级且具有较好可扩展性的非遗分类阶元系统,探索了非遗分类体系建构的途径和机制,丰富和扩展了非遗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阿坝州牧区草地四县唐卡艺术手工艺挖掘、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 2020-06-0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位于川西北高原的阿坝州,目前拥有非遗名录项目数百项,藏传手工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诸多技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优良的传承和开发应用,一直致力于弘扬藏族传统文化、培养学员学习传统手艺,力推教育与扶贫相结合,促使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而十九大后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既发掘了民族手工艺的经济价值,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又助农牧人民脱贫致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VR全景摄影技术应用探析 2020-06-01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飞速发展,视频拍摄也由原来的静态感光摄影向数字化VR全景摄影视频拍摄转化。将VR全景摄影技术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来,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它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手段。为了深入地研究VR全景摄影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编者对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相关建议与看法,以期为非遗传承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借鉴。
-
生态视域下川苗芦笙文化资源保护和发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民族珍贵的文化资产,少数民族传统民族艺术的弘扬,有益于增进民族团结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川南苗族的芦笙是苗族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是川南苗人之间的精神纽带;同时作为我国非遗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保护挖掘并发展的价值。本文旨在探究川苗芦笙的资源开发问题、分析其内在价值,力求探索川苗芦笙传承的多元方式方法。
-
基于地方文化的非遗创新发展策略探究——以胶南泊里红席编织技艺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的有效路径,更是地方文化传承、当地居民和年轻人认同本地文化的有效路径。胶南泊里红席编织技艺是深植于泊里地方文化的非遗项目。以地方文化为中心,既可以通过教育与体验传习非遗内容,又可以使红席产品在创新与发展中始终保有非遗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