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动漫中的艺术审美探索 2020-06-01
在我国当前媒介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动漫有效地发挥了自身的广泛传播优势,并且充分掌握了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点、特性,积极地宣传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主动地加入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当中,并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以不同的形式渗入到动漫作品的人物刻画、故事剧情、动漫画风、音乐与技术等元素之中,从而使动漫作品更具内涵,为动漫作品注入新的灵魂,使其具有丰富的非遗价值。
-
全球化背景下非遗的传承保护与产业推广研究①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反映了我国各时段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在政府的保护与传承下,许多非遗有了有利适宜的生态环境,从而得以维系,但许多保护与传承措施仍处在起步阶段,有待改善。本文基于以政府为主导的非遗传承与保护现状,对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政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管理上需要改善的一些措施。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工匠精神*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关键的是保护传承人。工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因素,世代相传的行规信仰、"道技合一"的工匠文化、精湛卓绝的工艺技术、深入人心的荣誉机制、崇高美好的敬物情怀构成了非遗传承中工匠精神的内核。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通过提高匠人的社会地位、加大职业教育和利用大众传播平台,可以扩宽非遗传承路径。
-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传播演变和挑战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面临着时代变迁带来的传承之困。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一部分,媒体传播力量不可忽视。非遗传播有着特殊的要求和一定的挑战,既要保证其在大众中的可知性,又要保持其溯源真实性,同时也要保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当下媒体去中心化的大背景下,打造非遗IP的过程中,强化融媒意识、注重高效化传播和突出价值引领是非遗传播三大制胜策略。融媒体传播赋能多重场景,通过品牌创新和平台聚力,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融媒体时代的非遗传播应努力创新表达方式、由浅及深寻找更多互动点、注重传播的破圈、坚持文化的传承。
-
聊城运河秧歌在新时代下的新传承 2020-06-01
山东省聊城市梁闸村的运河秧歌,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对于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我们要利用年轻人们 喜欢的方式,用最简单的方法传承最淳朴的舞蹈。一方面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提升公众对非遗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也能实现更好的 保护效果。另一方面借助青年群体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接受非遗、关注非遗,愿意加入传承的队伍,以此实现有效新传承。本文 对运河秧歌在新时代下的发展现况进行了分析,对新的发展传承方式进行了展望。
-
文化“涵化”与非遗传统美术的传承保护 2020-06-01
文化"涵化"普遍存在于各类社会的各个行业,回溯近百年以来学界从民间美术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概念的确定与普及,离不开中外文化"涵化"的过程。在20世纪进入非遗层面的保护传承工作中,文化"涵化"在非遗传统美术的传承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社会各层面与非遗传承人之间的互动,唤醒了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意识,并在一系列的文化与艺术的涵化过程中确立了他们的文化自信。进入信息化新时代,加速了文化"涵化"的新维度,既有横向不同地域文化的"涵化",又有纵向不同时间文化的"涵化",各方面力量推动了传统美术类非遗的持续性"涵化"。文化的活力来源于广纳四海,我们应保持开放的眼界、平等尊重的态度,才能在当下及未来新的文化涵化过程中保持中华非遗文化的健康生长。
-
“艾德莱斯绸”系列非遗文化服装设计作品 2020-06-01
设计说明:作为新疆特色传统手工艺织品,艾德莱斯绸采用古老的扎经染色法,纹样轮廓朦胧,呈现"和云伴雾分不开"的效果,是中原纺织技术与民族本土文化的完美结合之作,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活化石"。系列作品通过拼接、印花等工艺将传统艾德莱斯绸纹样肌理应用于现代服装创新设计中,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
-
“非遗”高校传承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如何有效发掘和传承这些承载了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携手地方非遗文化企业共同建设"非遗"校园实践基地,不仅可以多维度、多角度地推动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全面、健康发展,也为高校自身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是一种互惠双赢的有益尝试。本文以艺术设计学院"非遗"校园传承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例,从模型构架、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了高校与非遗保护企业"协同伙伴""发展共赢"的共建新模式,并介绍了在此模式下取得的教学和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