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遗·传承·延续:博峪采花节田野调查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种文化都会面临变迁,这就使得保护传统文化的问题逐渐被众多专家学者先后提出,尤其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在学界引起了高度关注。在这种文化语境下,我们可以借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理念,借助"非遗"文化活态性保护的经验,实现对舟曲博峪传统采花节的活态保护传承。
-
乐山地区非遗项目网络营销现状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结晶,是历史的传承,凝聚了古代先辈们的智慧。本文针对乐山地区的非遗网络营销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再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网络营销的具体方案。
-
基于生态理念的汴绣非遗文化产品设计 2020-06-01
设计说明以汴绣图案设计为出发点,基于和谐自然的生态理念,创新设计出清新自然的林草植物、富有生命感的花鸟鱼虫形态。白鹿在树林间穿梭,燕子在枝头上飞翔,天鹅在水草中嬉戏,鱼儿在落花下追逐,再搭配明亮典雅的色彩,与简洁实用的现代设计理念相呼应,富有亮点元素艺术之美,可制作成装饰餐盘、扇面、旅游纪念品等。实现了非遗产品的活化传承,体现出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为现代生活增添装饰美感,提高大众审美情趣,并增加对非遗文化的深层次理解。汴绣艺术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河南开封汴绣艺术是黄
-
四川兴文苗族旅游扶贫情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2020-06-01
民族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被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有时产生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冲突;基于四川省兴文县苗族旅游扶贫案例的研究发现,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情境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为扶贫攻坚提供资源支撑,通过合理的政策规范和市场引导,采用节事活化、景区集中展示和非遗街区建设三步走的策略,能够实现非遗保护、旅游开发、精准扶贫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
运用短视频媒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 2020-06-01
短视频的出现与普及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活力,各个行业领域都可以借助短视频媒体获得持续发展和进步,即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可以在短视频媒体视域之下得到重新审视.因此,从短视频媒体的特征出发,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分析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影响,能够促进短视频和非遗产业的发展.
-
遗产思辨研究视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2020-06-01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过于强调"遗产"特性,而使其本质上"物化"的倾向。溯及现代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不难找到其二元理论逻辑的根源。遗产思辨研究将非遗视为动态的、意义生产的过程,认为其内在价值并非天生具有,而是经由社会的、文化的、话语的动态复杂动力机制形成,强调以辩证、发展的眼光,在与多元群体实践中重新理解非遗的本质,通过多层次及全方位阐发、挖掘和转化其精神内涵,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和文化价值,释放其所蕴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进而发挥非遗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实现活态传承的时代命题。
-
常州烙画艺术与大运河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研究 2020-06-01
“常州烙画”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常州段是中国大运河穿越江南城区的典型段落,被列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31个遗产区、27段河道之一。作者通过区域内运河文化为主题的烙画艺术作品的创作与研究,积极探索将地方非遗文化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地方城市文化的软实力。
-
地方非遗进校园对文化育人的价值探讨 2020-06-0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成果的重要标志。非遗进校园,让学校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育人场所。它不但拓宽了年轻人的视野,而且使非遗产保护和继承工作"后继有人",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非凡的价值。而今,这篇文章从继承和教育的角度来看,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途径。我希望把思想和启示传递给读者。